礼炮在国家庆祝大典上可增添一种隆重的气氛。
鸣放礼炮起源于英国。17至18世纪,英国已成为当时头号殖民帝国,世界上几乎每块大陆都有它的殖民地。英国军舰驶过外国炮台或驶人外国港口时,蛮横地要求所在国向他们鸣炮致礼,以示对英国的尊重和臣服。作为回礼,英舰一般鸣炮7响。但是,英国殖民主义者认为弱国与强国、殖民地与宗主国不能平起平坐,英舰鸣一声礼炮,别国应报3声。这样三七二十一声,礼炮的习俗就诞生了。不过,后来随着英国在国际上的地位逐渐走下坡路,英国军舰也开始改为鸣21响礼炮,以示平等。
举行盛大庆典鸣放礼炮的规格各国不尽相同。美国国庆日鸣放50响,表示每州鸣一声。在迎宾仪式中鸣放礼炮,最高规格是21响,一般为国家元首鸣放;其次19响,为政府首脑鸣放。
开国大典的礼炮和第一面国旗
鸣放礼炮的由来
鸣放礼炮起源于英国。据说400多年前英国海军用的是火炮。当战舰进入友好国家的港口之前,或在公海上与友好国家的舰船相遇时,为了表示没有敌意,便把船上大炮内的炮弹统统放掉,对方的海岸炮舰船也同样做以表示回报。这种做法以后就逐渐成为互致敬意的一种礼仪。由于当时最大的战舰装有大炮21门,所以鸣炮21响就成了一种最高礼节。
鸣放次数与战舰级别(装炮门数)相当。21响为最高,以下次数为19、17、15、13响。据说当时认为双数不吉利,因此,舰炮都是单数,现在也有鸣双数的。
21响全都鸣放是国家元首享有的礼遇,1875年美国对总统和国旗首次正式采用这一礼仪。
以鸣放礼炮作为国际礼节,我国是从1961年6月正式开始的,当时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第二次来我国访问。我国曾多年停止鸣放礼炮。我国政府决定,自1984年3月起,为外国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举行欢迎仪式恢复鸣放.
鸣放礼炮起源于英国。据说400多年前英国海军用的是火炮。当战舰进入友好国家的港口之前,或在公海上与友好国家的舰船相遇时,为了表示没有敌意,便把船上大炮内的炮弹统统放掉,对方的海岸炮舰船也同样做以表示回报。这种做法以后就逐渐成为互致敬意的一种礼仪。由于当时最大的战舰装有大炮21门,所以鸣炮21响就成了一种最高礼节。
鸣放次数与战舰级别(装炮门数)相当。21响为最高,以下次数为19、17、15、13响。据说当时认为双数不吉利,因此,舰炮都是单数,现在也有鸣双数的。
21响全都鸣放是国家元首享有的礼遇,1875年美国对总统和国旗首次正式采用这一礼仪。
以鸣放礼炮作为国际礼节,我国是从1961年6月正式开始的,当时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第二次来我国访问。我国曾多年停止鸣放礼炮。我国政府决定,自1984年3月起,为外国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举行欢迎仪式恢复鸣放礼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