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听说过春天出生的人容易得精神方面的疾病,比如说精神分裂症,这种说法有科学依据吗?还是说与出生月份有关系呢?有谁知道吗?
精神疾病与季节和气候有关,和出生月份没有关系。
春季来临,气候开始变暖,阳光日益明媚灿烂,许多人一扫冬天的寒冷和忧郁,身心都随着万物一起复苏。然而,据广东省人民医院心理病区谢永标副主任医师介绍,每年的3~5月,是精神疾病患者初次发病最常见的季节,也是各类重性精神疾病最容易复发的时候,民间甚至有“菜花黄,痴子忙”的俗语。
发病率和复发率高与气候有关
为什么在万物复苏、阳光明媚的春天,精神疾病的发病率和复发率如此高呢?
首先是气候的变化对人的影响。春天给人的印象好像是春光明媚,春意盎然,但实际上冬春季更替中,气温总是忽冷忽热,如出现“倒春寒”的现象。对于这种气候不稳定的状态,加上春季气压较低,人体为了适应这个气候变化,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就会积极地进行调节,导致人的中枢神经兴奋性和紧张度较高,甲状腺、性腺、肾上腺的分泌机能活跃。
一般来说,大部分人都能适应这样的气候变化,至多会出现春困等精神倦怠现象。但是对于有精神病患者来说,由于精神疾病和一些神经递质或激素的分泌失常有密切关系,而气温变化容易引起其体内环境和内分泌活动发生变化甚至异常,从而诱发精神分裂症和躁郁症等重性精神疾病。在一些地方,由于春季连绵不绝的梅雨天气,日照不足,则容易诱发抑郁症。祖国医学认为,春季疾病是由风温之邪郁于肌表,肺气失于清宣所致。精神疾病患者,在春天常因外感、风邪加剧而对其起着促发作用。
“动静相宜”预防精神疾病
那么,如何适应春季变化,预防精神疾病发生和复发呢?
首先,要动静相宜顺应自然。“静”就是以自我为中心,不受外界牵制,以豁达开朗为前提,以愉悦身心为目的。其次,生活要有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但要避免睡眠过多;营养全面均衡,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腻的食物,同时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
“动”就是进行体育锻炼、增进人际沟通。在天气好的时候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打球、爬山、散步、晒太阳等都可以疏解不良情绪。工作压力大的人要注意劳逸结合,培养一些能帮助放松的个人爱好,比如钓鱼、养花、练瑜伽等;其次,任何时候都要谨记,保持良好的人际沟通是消除心理压力的主要途径之一,遇到问题及时与合适的人倾诉、沟通,获取支持和安慰有助于保持良好的情绪心态。
有精神疾病患者的家庭,春季尤其需要注意以下细节:
首先,家属要明白,精神疾病,尤其是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实际上是大脑的慢性疾病,大部分能够有效治疗但不能“断根”,因此需要长期的维持治疗,即使停止治疗后仍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一般来说,精神病患者的复发都是缓慢发生的,常见的迹象是失眠、情绪不稳定、少语、生活变得懒散、工作效率下降等,其中睡眠是精神障碍复发的晴雨表,严重的睡眠紊乱通常是疾病复发的早期表现和征兆。家属要随时注意这些早期信号,及时洞悉患者异常表现及时就医。
其次,对于过去有过春季复发的精神病患者,最好在春季来临后在医生指导下适当加强治疗,如适量增加药物用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