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雁翔 通讯员 张应翔 彭耀琨
新疆军区某装甲团沿袭多年的传统野外驻训模式,3年前被团长王海乾叫停时,全团上下一片哗然:既然原来的训练方法不好,为何团队军事训练考核成绩能连续多年取得优秀?王海乾的话掷地有声:“考核虽然优秀,但一切能促进部队战斗力高效增长的新组训模式,都要大胆探索实践!”
装甲分队训练不同于其他兵种专业分队,容易受场地、保障等因素影响,一个营训练,两个营等待,野外驻训,每年训练场地、内容、组训模式很少变化……尽管部队每年训练抓得很紧,但时间训不够、内容训不全,仍是长期制约训练质量攀升的“瓶颈”。
其实,这些制约战斗力提升的问题大家早就看在眼里,改革创新的实践团里也一直在进行,但为何老是跳不出习惯思维的“怪圈”?政委许洪铎告诉记者,创新意味着要走别人没走过的路,要吃别人没吃过的苦,更要冒别人不敢冒的风险,失败了要承受压力,出了事故要承担责任。创新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求真务实的作风。
如何驾驭老装备在信息化条件下的战场上打胜仗?他们反思的共识是,快速适应新军事变革和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大胆探索军事训练内容、方式和手段上的新路子。
他们瞄准一体化联合作战要求,对训练内容采取拓展、组合、新增等方法进行全面整合,对不合时宜、制约部队战斗力提升的训法和课目一一叫停,复杂电磁环境下攻防对抗等一批有信息化含量、贴近实战的训练课目被纳入训练周表。
炎炎夏日,一场综合性野外机动作战演练刚刚打响,令人意想不到的尴尬出现了。
担负地面突击作战力量的坦克、装甲步兵分队在生疏地域里找不到方向,昔日的神炮手找不到随机设置的攻击目标,油料、维修等保障分队不能伴随保障……
演练中暴露出的部队组训方法单一、观念滞后等问题,让官兵们心里沉甸甸的。对于力主创新训练模式的王海乾来说,压力前所未有。
问题既是压力,也是团领导改革创新训练模式的动力。他们着眼现代战争的新变化,按不同兵种专业自上而下进行归纳梳理,邀请院校和兄弟部队的专家,就诸兵种专业分队合成训练中的问题一次次展开交流与探讨,研究对策。
他们以作战任务为牵引,把一个个训练课题融入各级战术训练中;将基础训练与针对性训练、单兵单车训练与协同训练结合起来,增加协同训练时间和强度,把兵种、技术、战术课目联成一体,进行综合性、集成性的协同训练,为装甲兵实战化训练赋予新的内涵。
3记者从该团的训练日志上看到,他们野外训练每年都在变,从地形上看,有雪山峡谷、戈壁沙漠;从气候条件上看,有酷暑严寒、风雪雨夜,演练地域一年一换,几乎年年都有新内容新课目补充。从去年开始,他们针对复杂电磁环境下的作战训练要求,及时调整充实相关训练内容,把网络对抗、快速机动、电子防护等课目纳入训练体系。
创新训练模式使该团军事训练迈入新天地。经过3年多的探索实践,如今,该团训练模式初步实现由单兵种技能训练向多要素、多兵种、多领域的协同训练转变,官兵的信息化素质也有了新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