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军的兵力投放计算!
兵力投放计算,就是实施一次战役所需兵力的计算。
历史上看,我军虽然没有研究过兰彻斯特律、概率、数理统计、兵棋推演等等现代的计算方法,但是长期的战争实践使我军在确定兵力投放时往往同样会得出正确的结论。
毛泽东在论述集中兵力打歼灭战时指出: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两倍、三倍、四倍,有时甚至是五倍或六倍于敌之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不使漏网。可见,为了确保绝对的优势,优势于敌的倍数是不同的。
比如在孟良崮战役中,为了歼灭整编74师(相当于一个军)这个号称“五大主力”之一的国民党军甲种装备师,担任攻击和阻援的兵力达到了10个纵队(军),确保在三日内达成战役目的,创造了在敌战线中央割歼敌主力的经典战例。
回顾解放军与国民党军交战的历史,凡是胜利的战役,除了军事谋略和士气的差异,往往显示出本能的精确计算能力。
例如塔山阻击战,我军四纵、十一纵和热河独立四师、六师和炮兵旅,共8个师,阻击敌军是九十二军二十一师、六十二军、三十九军两个师、五十四军和暂编六十二师、独立九十五师,共11个师,坚守了6天6夜;而与此同时我军以6个纵队(军)攻克6个师把守的锦州,可以说计算的分毫不差。
毛泽东在辽沈战役刚刚结束就断言:“原来预计从1946年7月算起,大约需要五年左右时间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反动政府,现在看来,只需从1948年11月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就能够实现了。”其准确程度如同神算。
我军对外作战,兵力投放的计算也有很多经典的战例。
对印自卫反击战,面对毛泽东的疑问,张国华肯定的回答有把握。起初印军兵力是4个旅21个营,2万多人,后来不断增兵达到11个旅;我军参战部队大概是10个多团。看似数量相当,但是我军准确的判断印军战斗力相当于国民党中等部队的水平,因此我军实际战斗力起码是印军的1.5倍以上,在加上我军指挥精妙、士气高昂,因此对印作战形成了摧枯拉朽之势,敌我伤亡比在1:3.5以上。
珍宝岛自卫反击战,敌我双方参战兵力均接近于一个团,但我军参战部队中有3个侦察连(相当于现在的特种兵),因此在交战中占据优势,唯一给我军防线造成威胁的是突然出现的T-62新型坦克。
对于非议颇多的对越自卫反击战,实际上也显示了我军在兵力投放问题的准确判断。对越自卫反击战我军出动了近70万人,打击越军20个师外加30多个独立团。之所以作出“杀鸡用牛刀”的决定,考虑到如下几点:越军单兵战斗力强于我军;越南地形复杂、呼应困难;我军深入敌境、需大量兵力维护后勤补给线;惩罚作战,不容闪失,等等。实际的战况表明,我们的判断是非常准确的,由于力量绝对优势,越军始终没有做出危及全局的战役反应。
探讨兵力投放的计算问题,对于决定战略、战役行动有直接的关系。我军历史上也不乏这样的事例。
平型关大捷,我军击毙日军1000多人,而我军牺牲600多人。从简单的数量对比上看我军是胜利者,但是这600多人很多都是过雪山、草地的骨干,带一个排、一个连都没有问题,和日军的普通士兵交换是不等值的。战前毛泽东曾说,“林彪想当抗日英雄”,战后林彪看着伤亡心疼不已才明白这话的含义。后来我军坚持独立的敌后游击战,避免大规模的正面作战,就是对敌我实力清晰判断的结果。
对敌我双方实力的不同判断导致战局左右摇摆最典型的是抗美援朝战争,堪称是世界战争史上的经典。
开始,美军极度轻视我军,认为我军若参战将是“世界战争史上最大的屠杀”;而我们则很谨慎,毛泽东在第一次战役前曾指出,“第一是目前正在部署的战役是否能利用敌人完全没有料到的突然性全歼两个三个甚至四个伪军师。”显然起初我军是力图避免与美军直接交战。高层谨慎但我军广大将士却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国民党的美械师我军三天就可全歼,美式装备不过如此。于是在复杂的心态下,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爆发了。在西线我军集中6个军18个师合围了美军第八集团军,在东线以一个兵团包围美陆战一师、美7师,一时间先后有近20万“联合国军”陷入我军包围,这是世界战争史上罕见的大包围。我军战士在与美军交战时表现出极大的顽强,这多少也体现了一种把美军当成国军打的执着。
第二次战役的结果,是美我双方的认识发生了换位。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如惊弓之鸟,一触即溃,在紧接着的第三次战役中,我军经七昼夜连续进攻,挺进八十至一百一十公里,解放了汉城。我军则开始轻敌起来,毛泽东甚至认为:“美国人是可以战胜的,美国军队比起蒋介石的某些能战的军队其战斗力还要差些。”
但是后来美军很快发现了我军“星期攻势”的弱点,开始采取一线平推、磁性战术等新战法,充分发挥火力优势,使我军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对此我们很快又恢复了清醒,毛泽动东认为,“朝鲜战争有长期化的可能,至少我应作两年的准备”。毛泽东还在电报中要求志愿军“每次作战野心不要太大,只要求我军每一个军在一次作战中,歼灭美英土军一个营”。可见,此时我军对于美军的战斗力有了清醒的认识。
而美军又重新拾起了骄横,在“停战谈判”中,他们声称拥有“炮空优势”应该得到补偿,狂妄地叫嚣:“让炸弹、大炮和机关枪去辩论吧!你们今天不给,将来我们自然会有!”紧接着就发起了“夏季攻势”和“秋季攻势”。但“辩论”的结果是,“联合国军”损失10万,前进了2-8公里。
自此,双方都对对手的实力有了清醒的认识,朝鲜战场再无全局性的大战役了。
美军是一只强大的军队,在大兵团作战中力挫美军,除了阿登战役中的德军就是朝鲜战场上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了。
美国打仗,实际上计算的很清楚,尤其是对双方物质力量的计算,唯一的缺陷就是对人的因素的考虑。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都是人的因素起了相当大的作用,美军自然就算不清了。
排除人的因素,美国人的算路可以说首屈一指,在历次世界大战和局部战争中,美军往往是伤亡最少的而又左右全局的国家。在海湾战争中,美军起初预计要损失2万以上,但是经过持续轰炸后又得出结论预计损失2000人,实际上“多国部队”的总伤亡是这个数字的一半。
现代海空大战,兵力投放计算精确的是英国。在1982年的英阿马岛海战中,阿根廷海军拥有主要作战舰艇18艘,作战飞机200架,守岛部队共约15000人。英方国的特遣舰队共有舰船111艘,其中作战舰艇44艘,舰载“鹞”式飞机40多架,海军陆战队及步兵旅等9000人。英国人透过数量的外表,看到了双方实质上的差距,最终尽管如履薄冰但还是取得了胜利。
当然,我军也能够在跨海作战中能够透过表面看本质。海南岛战役,我军以第40、第43军等部共10万余人,和琼崖纵队约1.5万人,攻击海南岛,岛上国民党守军,计陆军5个军,海军1个舰队、舰船约50艘,空军4个大队、飞机约45架,总兵力约10万人,我军一战成功。
研究兵力投放问题,实际是为了我们面临的跨海大战开拓思路。
当年毛泽东指派粟裕筹划台湾战役,起初粟裕计划以8个军实施攻台战役;在金门、登步岛战斗失利后,调整到12个军;后来又提出再增加四野4个军;对空军的是200架飞机,对海军的需要是大小船只2000条以上。最终计划中台湾战役的参战部队超过100万。
当时台湾岛上国民党军约60多万,为消灭这只力量,富有丰富的大兵团作战经验的粟裕计划用100万人来消灭之。粟裕是谨慎过度?还是煞费苦心?
实际上这表明了粟裕对国民党海空军战斗力的清晰判断。单纯打陆战,以当时国共两军的战斗力,80万攻台部队就相当富裕了,粟裕准备100万人,就是打出了在海上被国民党海空军拦截损失的余量!
时间过去了半个多世纪,台湾战役再次成为我军精心策划超级战役计划。此时,我军没有了身经百战的老帅、老将,但是多了掌握丰富知识、通晓现代战争理论的年轻将领;我军没有了来自战争实践的丰富经验,多了各种科学计算工具、现代的科学理论。这既是好事,也有隐患。
从我军目前的战略布局看,在台湾南北两端各能出动2个集团军,外界对我攻台兵力的估计也在20-40万之间。这个数字是否有点不牢靠呢?
跨海攻台,胜则名垂青史,败则全军覆没。金门战役的失利,原因就是就是作战计划中兵力没有打出富裕,以2万攻击3万;船只准备不足,实际只上去9000人;临时出现变化,敌军又登岛增援1万人。
因此,有必要以邓小平“杀鸡用牛刀”的教诲提醒台海战役的组织者。在解决香港问题时,邓小平也提出了要做“要一槌砸死”的准备。
台海大战,不能财迷,不能嫌“人海战术”不好听,“饭馆子战术”不好看;不能手软,不要说“牛刀”,就是“伽马刀”该用也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