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7月22日电 (记者 黎云 裴闯)“从承担试飞任务以后,我们每天都在把危险当饭吃。”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航空兵某训练团团长郭鸿儒说。
这个训练团完成了中国首架自行设计制造的“直-11”直升机的定型任务。“直—11”是一种军民两用直升机,2001年12月,取得了民航总局颁发的生产许可证,目前广泛运用于国内抢险救灾、空中拍摄、警务巡逻等。
资料图:中国直-11武装型直升机
作为承担培养高素质直升机飞行人才的解放军陆航某飞行训练团,全部装备“直—11”直升机。接手未定型的“直—11”直升机后,飞行训练团扮演了“集体试飞队”的角色,飞行训练的风险很高,安全压力极大。
谈到“驯服”“直—11”的感受,郭鸿儒团长感慨良多。“尽管我们也知道引进直升机经过几十年的飞行检验,几乎完全没有风险,而国产直升机历史短,各项指标都需要检验,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总要有人做出贡献。”郭鸿儒说。
他说:“我们是第一家试飞的,如果飞不出来,那就等于扼杀了民族工业,这对中国的直升机工业是一个沉重打击。”
郭团长说,刚开始摸索“直—11”时,困难挑战不断。1997年,团里装备“直—11”以来,因飞行设计缺陷共造成8次大面积停飞,最严重的一次停飞时间长达79天。
俗话说,“离地三尺,人命关天。”为了克服困难,查找隐患,每逢节后开飞、季节转换后飞行,训练团党委都要及时召开专题会议,认真分析飞行特点规律,全面查找问题隐患,制定整改措施,以积极的姿态抓好安全飞行。
在具体的飞行实践中,训练团对“直—11”先后提出了44条改进意见,其中31条被工厂采纳,帮助厂家完成了飞机的定型。现在,经过全团的努力,“直—11”已经成为比较成熟的机型,并开始出口到国外。
对于相伴几千个日子的“直—11”,郭鸿儒团长有很深的感情。他说:“国产直升机就像一个刚出生的孩子,尽管有缺陷,但毕竟是自己的亲生骨肉。经过精心呵护和治疗,孩子终于健康长大了,这样养大的孩子感情更深。”
训练团的学员非常清楚自己承担的使命。训练团一大队飞行学员王江陵说:“能够在训练中飞“直—11”,我很自豪。随着国家的发展强大,以后国产机型会越来越多,我能提前适应国产机型,对我以后做一个好飞行员很有帮助。”
郭鸿儒说:“能成为民族工业发展的见证者,这是我一生最大的骄傲。如果以后还有国产机型需要我们试验,我坚决有信心完成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