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篷军营是青藏高原上的第一代营房。邹小庆摄
上世纪50年代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战士住的“地窝子”是第二代营房。(资料照片)
青藏高原上的纳赤台兵站是1986年新建的第四代营房。邹小庆摄
青藏高原某教导大队2000年以后新建的第五代营房。邹小庆摄
如今,高原官兵住上了“水、暖、电、氧”四通的宿舍。邹小庆摄
在祖国的最北端漠河,一年之中冬季长达9个月,最冷时气温达零下50多摄氏度,而驻防于此的沈阳军区某边防团四连战士们,长期以来一直住在土坯房里为国戍边。
如今,这里的营房建设发生了巨大变化:现代化的保暖营房建立起来,门窗全部采用双层塑钢,再挂上保暖门帘、窗帘,冬季室温保持在20摄氏度以上。连队除每天供应热水让官兵洗脸烫脚外,还保证官兵随时能洗上热水澡;宿舍内改建了卫生间,冬季如厕再也不用顶着刺骨的寒风往外跑了;连队还建起了烘干房,训练、执勤汗湿的衣服鞋袜很快就可清洗烘干……
按照军队后勤建设的相关规划,从今年开始,全军旅团部队将开展营区综合配套整治,初步计划用9年时间,分两期把全军旅团部队营区普遍整治一遍。
“要尽可能解决官兵生活待遇上的急迫问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廖锡龙上将表示,我军历来注重保障用兵和保障养兵的统一,官兵生活水平应当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得到相应的改善。“通过积极改善军人基本生活待遇的措施,进一步调动广大指战员扎根军营、建功立业的积极性。”
“用这么长时间、集中投入这么多经费、整治这么大范围、为基层解决这么大问题,在我军营房建设史上是少有的。”总后勤部副部长李买富中将说。他说,营区综合配套整治涉及全军基层旅团部队,涵盖了旧房整修、设施改造、环境治理以及适量的缺房添建等内容。
这次整治,是继上世纪五十年代、六七十年代及改革开放后的第四次大规模军营建设。
作为这次营区综合配套整治的核心目标,“现代营房”的定位非常关键。总后勤部领导强调,现代营房主要注重内在功能和综合保障能力。
近年来,全军相继展开建设现代营房的尝试。炎热潮湿的西南边陲某边防团,引进附近山泉形成自然循环水系,营造出一座“山水营盘”;冰雪覆盖的东北边防某巡逻艇大队,利用地热资源解决了部队取暖问题……
这些营房,从“卫生间进班排”到营具的人性化、舒适化配套设置,规划设计和建设上无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总后基建营房部部长谷俊山少将认为,现代营房应注重人性化需求,“满足官兵生活工作的基本需要,要让战士们喝上干净水,洗上热水澡,如厕很方便”。也要支撑信息化军队建设,“电要供得足,网络要通畅,装备有库房,训练有场所”。还要促进学习型军营建设,“连队建有学习室,面积足、空间大,配齐课桌椅,为官兵学习成才提供基本依托”。
李买富中将说,“我们既反对低标准、穷凑合、无所作为,也反对大拆大建,全部推倒重来,造成资源浪费。”开展营区综合配套整治,就是要把各类营房保障需求统一考虑,把营区上展开的所有建设项目统一规划,把用于营区发展的各类资源统一整合,“形成一个与部队发展相适应的大思路”。
廖锡龙上将对此曾指出,中国军队建设已经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三军一体、军民兼容、平战结合相配套的新营房理念正在形成。
据了解,总后非常重视此次整治的需求论证、任务书编制、规划设计等前期工作。全军各大单位按照统一部署,从去年10月份开始,着手编报了2007年到2010年的规划草案,目前已完成审核汇总,形成了一个全军的“四年规划”草案。(人民日报北京7月22日电董瑞丰、赵建伟、崔西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