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装备制造业是装备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国防建设的战略性产业,是国家综合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颁布了一系列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推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政策措施,加大了对重大技术研发和承担重大装备研制生产企业技术改造的投入,规范外资并购我国骨干企业政策,打破所有制界线,推进产学研结合,出台了鼓励、引导兼并重组,形成大型企业集团的具体政策措施。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我国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国家整体工业化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制的低空侦察飞行机器人在制博会上亮相(2006年8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为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振兴装备制造业重要意义的认识,本报今起开辟“装备制造业发展巡礼”专栏,陆续推出一批重点领域装备制造企业先进典型介绍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状况,宣传我国装备制造业坚持自主创新的丰硕成果和宝贵经验。
在世界经济版图上,当制造业重心移动的轨迹划过英、美、日……逐渐向我国转移的时候,装备制造业作为基础性、战略性产业的作用日渐显现。装备不强则国不强,“振兴装备制造业”成为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孜孜追求。
成绩令人鼓舞
今年以来,我国装备制造业捷报频传、令人振奋——
4月12日,沈阳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签订了100万吨/年乙烯装置裂解气压缩机组合同,这标志着我国开始拥有百万吨级乙烯装置的核心部件;
6月11日,华能玉环电厂运营的国内首套国产百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即国内单机容量最大的火电机组,在经历了半年成功运行后,经测试主要技术指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7月10日,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制造的三峡工程首台国产化70万千瓦水电机组正式投产,我国水电装备步入自主研发时代……
经过多年发展,作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基础性产业的装备制造业,取得的成就令人鼓舞。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产值占全国工业的比重高达1/4。在消化吸收国外技术基础上,我国成功研制了60万千瓦火电机组、500千伏交流输变电设备、30万吨乙烯、千万吨级露天矿采掘设备、大秦铁路重载列车等重大成套装备。电力装备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制造体系;冶金装备已能成套提供年产800万吨级钢铁联合企业常规流程设备;年产千万吨级的大型炼油厂设备自主化率达到90%;数控机床和工业过程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质量水平和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
“目前,全国发电总装机容量中,80%以上为国产机组。在电力、钢铁、石化等工程建设领域,国产装备价格一般比进口同类设备低1/3,具有明显的性价比优势。在装备产量和技术水平双提高的同时,装备制造业结构调整的步伐进一步加快。沈鼓、大连机床、华中数控等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茁壮成长,自主创新能力得到加强。”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的总工程师隋永滨说。
创新赢得主动
可喜成绩来之不易。“装备制造业要振兴,必须在关键领域掌握核心技术。经过这几年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装备制造企业,通过体制改革、机制创新、技术研发等,综合竞争力得到显著提高。”隋永滨说。
三峡工程的建设自一开始就吸引了世界装备制造业的眼球。为了确保三峡工程质量一流,又不失时机地提升我国装备制造业水平,三峡左岸电站机组实行国际采购,走“技贸结合、技术转让、联合设计、合作生产”之路。几年之后,当东方电机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的产品与跨国公司在三峡右岸电站招标中同台竞技,某些技术环节甚至超过外方时,“三峡模式”已成为振兴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成功路径。
“自主创新是企业的灵魂,我们能够在三峡工程中成功‘亮剑’,就有力地说明中国企业必须有信心、也完全有能力通过自主创新,在装备制造业掌握核心技术。”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陶星明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史丹指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路径选择注定是开放式的自主创新,主要依托注定是国内的重大工程。
参与中国第一座百万千瓦超超临界电厂汽机岛设计、制造的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对这一观点同样有着深刻的理解。2003年11月,华能集团把玉环电厂四台(套)汽轮发电机组的主机制造合同授予了上海电气。有了这个项目依托,上海电气放心地在技术、厂房、设备方面扩大投资,并从西门子引进了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技术。同时,结合国家“863”计划和上海市的“科教兴市”项目,设立并成功完成了26个专项课题攻关。此外,还获得了13项新技术成果、12项自主知识产权。通过引进、吸收、再创新,上海电气已经具备了百万千瓦超超临界的自主开发能力。截至目前,上海电气累计接获百万千瓦超超临界汽轮发电机组订单22套,占全国现有订单总量的一半以上。
“任何一个国家所需要的技术都不能完全从原始创新开始,需要并能够引进的技术必须积极引进,关起门来谈创新不现实。但同时也要看到,一国的现代化不可能用钱从国外买来。装备中国工业的重任终究要由中国自己的装备工业来担纲!我们要抓住机遇,特别是要依托国家重点工程项目,以重大技术为突破口,带动装备制造业全面振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柳百成说。
政策助力发展
对于重大技术装备突破,也存在着现实困难。其中,影响我国装备业发展最大的绊脚石就是“首台(套)”的问题。“一套装备下来动辄几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一旦出问题,风险谁担?责任谁负?”山东一家化工企业的负责人道出了众多用户的最大担心。
为了消除企业的后顾之忧,2006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要求,对订购和使用首台(套)国产重大技术装备的国家重点工程,可确定为技术进步示范工程。对于“第一个吃螃蟹”者,国家将通过有关专项资金适当补贴,或采取加速折旧等方式给予支持。为了防范使用风险,国家已开始建立由项目业主、装备制造和保险公司风险共担的重大装备保险机制。
不仅如此,《意见》还在法规建设、技术政策、资金支持等方面为振兴重大技术装备提出明确思路。这些政策措施的逐步细化和落实,无疑将成为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助推器”。
今年又一“利好”政策出台。财政部等四部委发出通知,进一步落实振兴装备制造业的相关税收政策。对国内企业为开发、制造有关装备而进口的关键零部件和原材料所缴纳的进口关税,以及进口环节的增值税实行先征后退。所退税款主要用于企业自主创新。
当前,我国装备制造业面临空前发展机遇:受经济全球化影响,国外将许多装备制造业向我国转移;我国经济社会较快发展为装备制造业提供了内需保障;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国家对装备制造业的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等。
装备制造企业要抓住机遇,拼搏突破。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装备制造业能更好地担起“装备中国”的神圣使命。(原国锋)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