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珠宝业出现越来越多“似曾相识”的品牌,不少新兴珠宝企业试图通过“取名”来增加人气。
业内人士认为,内地珠宝业不能只求快速获利,而更应脚踏实地打造自己的品牌
近日,记者在市场走访中发现,珠宝业出现越来越多“似曾相识”的品牌,如跟周
** 热门点击 ** 特别推荐 **
让彩铃做你的心情代言 新年祝福金猪拜年
即刻报名免费K歌 网友新家天天看
06年最新黄金通路 九招教您淘好房
生生差不多的“周大生”,跟周大福有点像的“周六福”……据了解,这些品牌隶属内地珠宝企业,有的不过是在香港注册返回内地铺货销售。无名珠宝企业通过商标与大品牌“攀亲戚”,沾点名气的“影响力”,似乎也可以理解,但业内人士认为,对于亟待提高产业附加值的内地珠宝业来说,不应总是习惯于通过“傍大牌”快速获利,而应脚踏实地打造本土品牌。
短视带来抄袭据珠宝专家介绍,知名度低的事物一般可以通过攀附高知名度的事物来提升自己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从而达到迅速提升品牌知名度的目标。二、三线品牌要想在短时间内为一线市场所熟知,攀附一线珠宝品牌是最理想的途径。实际操作中要注意的是,攀附之前需要明确自身品牌的个性和核心价值,在为自身品牌设计区别于一线知名品牌的过程中,要紧紧围绕着品牌的核心价值进行,而不是随意甚至是恶意攀附,如那些随便在名字上动点手脚的珠宝企业。据了解,要在香港注册成立一家公司,只要通过中介机构注册一家香港公司,然后把固有的品牌挂靠在其下,便可造就一个“香港品牌”。
据广东省金银首饰商会副会长梁展雄分析,造成许多珠宝企业盲目攀附的最主要原因,是一些内地企业的短视心理在作怪,也就是急功近利,实力不够却急于赚大钱。他说:“我国市场巨大的潜力,吸引了不少外来珠宝企业及品牌的进入,一些珠宝企业开始进行轰轰烈烈的品牌改造。其目的便是从中快速瓜分一块市场,短期内为企业带来利润。”
另外,梁展雄告诉记者,目前内地中小企业的设计水平普遍较低,缺少设计专利和相关标准。这也造成珠宝业估价无参照性,从而产生暴利现象。
而设计的无专利性、销售的无指定性和估价标准的不存在性,促使首饰行业暴利丛生,也是内地中小企业抄袭行为突出的原因之一。但从长远看,一家珠宝企业想要在市场取得一席之地,没有自己的设计队伍和企业标准,几乎不能图谋将来。广东省黄金金银首饰商会秘书长吴凤玲表示,市场是一把双刃剑,当购买者被光鲜的外衣迷惑,之后却发现是一个假洋品牌,品牌形象势必大打折扣,对品牌的影响也可想而知。因此,内地企业这种不考虑长远生存的短视行为,最终只能成为企业前进的绊脚石。更重要的是,当品牌发展到一定高度的时候,企业还要考虑是否继续贴洋牌,特别是企业走到一定阶段,有了一定知名度后,却被消费者发现其当年攀附名牌的历史,无疑将成为企业永远无法抹去的阴影。
重要的是“取经”
据介绍,中国内地珠宝首饰产业从上世纪80年代兴起,至今只有不到三十年的时间,在品牌的建设、管理和营销手段上,不仅无法与周大福相比,更难与辉煌了数百年的卡地亚、蒂凡尼等国际珠宝大鳄相提并论。对于处于成长期的本土珠宝企业来说,与其给自己取个好名字,不如多向这些国际品牌和行业外的成功品牌取经,只有知己知彼,才可能走出一条差异化的品牌之路,也才能够成功地冲出市场重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业内专家分析,中国内地珠宝企业处在高速发展阶段,竞争品牌之间均未能占有绝对份额,前五名企业只占20 %左右市场份额,市场竞争格局尚未形成。内地钻石首饰消费日趋成熟,行业高毛利空间吸引大批的中小投资者不断涌入。同时,内地珠宝品牌存在营销资源匮乏以及竞争手段严重同质化等问题,又使整个珠宝行业处在一个发展的瓶颈中,供货商、品牌、营销力需要全面升级。
“品牌价值不准确定位”,“品牌核心价值不清晰”,“缺乏个性”,“品牌气质趋于雷同”,这些评价几乎成为占据中国珠宝市场八成的内地品牌的通用语。
本土企业兴起的品牌“攀附运动”,实际上暴露了看似欣欣向荣的内地珠宝从业者的浮躁心态。
专家表示,任何一种投机,都仅仅是一种短期行为。例如,内地企业崇尚香港珠宝品牌,大概是为香港完善、诚信的市场体系所折服,希望为自己经营的品牌镀上一层“诚信”之金。内地企业把自己在倾心打造的品牌变为法国、英国等代理品牌,也许看上的是经济发达国家珠宝产业悠久的历史根基,通过这一途径,把品牌优化为具有百年历史的老字号品牌。他们的共性,就是实现品牌在销售渠道为大众高度认同,为品牌产品在工艺、技术上都镀上了外来的品质“乌纱”。但消费者的眼睛是明亮的,有名无实的仿冒品牌注定会使自己成为“空心萝卜”。张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