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伏的一天,“火洲”吐鲁番地区气温仍高达40℃以上。但一直在这里驻训的新疆军区某红军团,仍按计划把部队拉到野外训练,锤炼官兵顽强的战斗意志。
团综合训练场离火焰山口不远,四周光秃秃的,没有一棵树,地上布满坚硬的卵石和粗糙的沙砾。带队训练的刘建军团长突然接到上级命令:机动至某地域,检验火力运用。
20分钟后,部队准时抵达集结地域。
信息化战场环境复杂、残酷、激烈,更需要顽强的战斗精神。为了练就过硬本领,该团每天除抓好常规训练课目外,还专门增设了体能和抗炎热心理承受能力的训练。在40多摄氏度的高温下,有的战士趴在戈壁滩上练生存,一练就是几个小时;有的头顶烈日练奔袭,全副武装穿山谷,挑战生理极限;在千米综合战术场上,二营连续演练多种战术动作;走近汽车分队训练场,老远就闻到轮胎烧焦了的胶皮味,驾驶室内闷得像蒸笼,驾驶员身如水洗,仍一丝不苟地进行耐饥渴、耐疲劳等抗高温训练。
在火焰山,他们组织通信分队进行训练考核,考核组有意将距离延长1.5公里,故障点增加了15个。高温酷暑下,有线班战士身负20多公斤重的装具奔跑布线。有时为了查找故障点,来回要跑好几趟。仅15分钟,6条长3000米的线路就与指挥所对接。受考人员无一人因体力不足而倒下。
信息化装备和人“结合”生成战斗力,也要和恶劣环境“结合”才能提高战斗力。那一年,该团挺进火焰山检验新装备作战能力。战斗一打响,某新型火炮充电仪因高温不能正常工作,修理人员轮番上阵都没能解决,训练无法进行;一台特种车辆发动机因高温、沙尘出现故障,“趴窝”在半山道上。
据团政委何光明介绍,今年的“三伏”训练一展开,他们通过送学、办班、集训,提高官兵驾驭新装备的信息化素质;从新装备训练的实际出发,把探索恶劣环境对武器装备技战术性能的影响,作为夏练“三伏”的重点。连日来,全团10多个兵种专业在高温、不同地域,进行了多个课目的训练和试验,先后研究解决了高温条件下武器装备性能不稳等多个难题,并摸索出对运动目标射击、山地多方向射击等一系列战法训法成果。
“结合”出战斗力。一声警报响起,刘建军接到上级指示:转换场地,掩护师指挥所转移。要完成这个任务,人员和装备必须征服热浪翻滚的火焰山。远望去,火焰山腹地地形复杂,车炮如一条舞动的“长龙”,盘旋在山道上,掀起滚滚尘烟。不一会,团里接到报告:通信分队完成了“天线架设”、“信息沟通”,指挥联络畅通;几名炮手克服高温带来的影响,新型火炮打出“满堂红”;新型侦察装备穿越火焰山,成功对“敌”实施电磁干扰……
高温下的搏杀,酷暑中的格斗。夏练“三伏”,使官兵们在思想上有了更大的收获:信息化战场,作战对手变了,作战环境变了,但战斗精神不能变;一往无前、克敌制胜的本领,要靠平时的磨砺。
傍晚,夕阳染红天际,洒在战士的脸上,映出迷彩服上的一层层汗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