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辑英文名:
Brahms Pinao Trios Nos. 1&2
专辑中文名: 勃拉姆斯第1、2钢琴三重奏
艺术家: Pires 皮耶丝
Dumay 杜梅
Jian Wang 王健
古典类型: 室内乐
资源格式: FLAC
版本: DG
发行时间: 1996年
地区: 德国
简介:

演奏:Maria João Pires, Augustin Dumay, Jian Wang
资源类型:FLAC
发行日期:1996
发行公司:Deutsche Grammophon
资源出处:原版CD抓轨(分轨Flac)
专辑简介:
勃拉姆斯曾经创作过3首钢琴三重奏,第一首B大调(Op.8)作于1853至54年间,第二首C大调(Op.87)作于1880至82年间,最后一首C小调(Op.101)于1886年。但在1889年9月,他却在写给克拉拉·舒曼的信中说:“你无法想像我在美丽的夏日里是如何消磨时光的,我在重新创作我的B大调三重奏,现在我可以叫它‘作品108’,而不是‘作品8’。它已经不像原先那样糟了,但会好多少就不知道了。”这些话的背后是有些缘由的。在这部三重奏首次被演奏的时候,克拉拉对这部作品是持保留态度的,她在1854年3月2日的日记中写到:“后来约翰内斯还演奏了他的B大调三重奏,我只希望第一乐章不是像现在这样,虽然我觉得开头非常出色,第二、三、四乐章也都配得上这位天才的艺术家。”不知道她是否把她的想法直截了当地告诉过勃拉姆斯,因为他们是非常知心的朋友,她却在回复1889年勃拉姆斯的信时表达了她的惊讶。9月底勃拉姆斯来看望她时,把重新写好的作品又演奏了一遍。她在后来的日记中写到:“我认为这部三重奏非常成功。”在某种程度上,勃拉姆斯对最初的版本做出了和克拉拉基本一致的结论,他开玩笑的所谓“作品108”(真正的“作品108”是随后发表的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并不仅仅是对原作的修改。虽然仍旧使用了很多原始的主题和细节,他却更换了第二主题并重写了发展部。尽管当时的很多人都对他的作品非常推崇,但35年后的作曲家非常清楚这部早期作品中的缺点,并力图将这部作品改造得尽善尽美。他沉醉于新的创作灵感当中,但他总是认为乐思的灵感“并非是我自己的原创……那是一种天赐的礼物。我不应该据为己有,除非我自己通过刻苦努力真正拥有它们。而且这也是不能一蹴而就的。”
将新旧两个版本比较一下很有意思,也很令人受启发。人们会感到成熟而老道的勃拉姆斯将他年轻时的灵感进行了再创作。然而他很忠实于他年轻时的自己,重新进入了他那时的想像世界,按照1853到54年间的他来创作音乐,因为1889年时的他已经不会那样作曲了(他对主题的构思和技术上都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因此我们把这部作品的第二版看作是一部不寻常的作品,年老的作曲家在引领这年轻时的他自己,带着忠实和理解,从而保证这部作品不仅在技术上更加成熟,而且表达得更充分,更圆满。
这部三重奏以一个由钢琴奏出的宽广主题开始,这就是克拉拉感到“非常出色”的开头,显然勃拉姆斯自己也很喜欢,从而未作任何修改。也许正是这个主题所显示的力度和空间感导致他大幅度扩展和修改了随后音乐材料。这个主题延续了60个小节才转入全新的装饰乐段从而进入更为柔和的第二主题。这个乐章最能代表年轻的勃拉姆斯所采用的风格。第二乐章谐谑曲用不着做很大修改,这是勃拉姆斯最具抒情旋律特色的乐章。第三乐章柔板有一个赞美诗一般庄严的开头,沉思而内省,虽然它没有力图作为整部作品感情的重心,但它的作用远不止是一段间奏曲。最具有激情和能量的是第一和末乐章,尤其是体现在第四乐章辉煌的第二主题中,勃拉姆斯用新的材料取代了原来的,使整部作品显得更有力度,更具有平衡感。
勃拉姆斯的自我批判精神令他不断审视自己的创作方式并带来了一部“新”的B大调三重奏,但也会令他毁掉自己不满意的作品。降E大调和C大调钢琴三重奏的创作始于1880年,时年9月勃拉姆斯将两部作品中的部分乐章演奏给克拉拉·舒曼听。克拉拉很喜欢降E大调三重奏,但勃拉姆斯不顾她以及另一位朋友对这部作品的热情称赞,毁掉了它。当勃拉姆斯将C大调三重奏的手稿寄给克拉拉时,她也对这部作品给予了极高赞扬。这部三重奏也是以一个宽广的旋律开始,但这一次是用弦乐演奏出的,钢琴只是给予线条上的支持,并等待着由它演奏出第二主题。随后是一组基于主题的变奏,充满优美自如的变化,很像晚期的贝多芬(也许正是贝多芬带来的灵感)。接下来的小调谐谑曲,和B大调作品中的迥然不同,要求头脑和手指都如同门德尔松一般的敏捷,中部又必须优雅而且抒情。最后结束在一个大调的和弦上,引出C大调的末乐章。这个时期的勃拉姆斯越来越喜欢以主导动机的新颖的方式来发展主题。这种独创性贯穿于最后两个乐章中,令这部三重奏和经过再次加工的B大调作品形成鲜明的对比。(本人译自CD内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