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辑英文名:
Brahms Complete Symphonies
专辑中文名: 勃拉姆斯4大交响曲全集
艺术家: Hebert Von Karajan & BPO
古典类型: 交响曲
资源格式: APE
版本: DG 453 097-2
发行时间: 1998年
地区: 德国
语言: 英语
简介:

作者介绍:
约翰尼斯·勃拉姆斯(1833一1897) 在欧洲音乐文化发展史上曾与古典音乐大 师巴赫、贝多芬齐名。他的生平并不令人 瞩目。但他的作品却在音乐史上占有令人 瞩目的地位。
勃拉姆斯1833年诞生在德国汉堡的 一个职业乐师家中。父亲是他的第一个音 乐教师。清苦的童年刚刚度过,十三岁的勃拉姆斯就为生活而奔波在娱乐场所。他说过:“象我这样艰难地过日子的人恐怕并不 多。”这期间,他写了一百五十多首小品,为他日后的创作打下 必要的基础。
1853年,二十岁的勃拉姆斯到各地旅行演出,并接触到一些 音乐界的知名人物──匈牙利小提琴家约阿希姆以及李斯特和舒 曼。舒曼热情地肯定了这位有才华的年轻作曲家。在舒曼晚年的 最后一篇文章中,他以《新的道路》为题,指出勃拉姆斯是"有 重要意义的后起之秀",推崇和鼓励年轻的作曲家登上乐坛。
1848年至1860年是勃拉姆斯创作的最初时期。他以流畅的笔 触写出一批乐观明快的作品,
表达出对生活、对大自然的诚挚热 爱。此后,德国处于日益反动的封建统治之下,1862年,勃拉姆 斯在痛苦的傍徨中,离开德国迁居维也纳。在那里,他担任合唱 指导、乐队指挥,并继续创作新的作品。
1871年,俾斯麦通过王朝战争统一德国。但更加残酷的统治 也接踵而至。勃拉姆斯最初以欣喜的心情欢迎民族的统一,并为 此写下《凯旋之歌》。但很快他就为黑暗的社会现实而深感焦虑 和不安。在作曲家这一时期的作品中,曲折地反映了他的这种矛 盾心境。
晚年,勃拉姆斯走向退隐。他专注于室内乐和歌曲写作,并 潜心收集与改编民间音乐。1897年,勃拉姆斯在维也纳逝世。
勃拉姆斯一生以各类音乐体裁写过大量作品。他的四部交响 曲写作于他的创作成熟时期。被人称作"贝多芬第十交响曲"的 《第一交响曲》封笔时,勃拉姆斯时年已达四十三岁。他的几部 协奏曲作品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两首钢琴协奏曲、 《a小调小提琴大提琴双协奏曲》;他的管弦乐作品 《海顿 主题变奏曲》、《学院节庆序曲》、《悲剧性序曲》等,都以严谨 的结构、多彩的色调而久负盛名。他的钢琴作品和三百余首声乐 作品,洋溢着动人的抒情气息和浓郁的民族色彩,其中如《匈牙 利舞曲》、《摇篮曲》等朴实的音乐小品都是脍炙人口的传世佳 作。
勃拉姆斯作品鲜明地继续了德奥古典音乐传统,并广泛地吸 收了欧洲各民族音乐文化的素养。在十九世纪后年叶的严酷现实 中,勃拉姆斯在自己创作中保持和发扬了这些出自于历史上和人 民中的进步、健康的精神和情感,这是他在音乐文化史上所作出 的重要贡献。由于时代和历史的局限,勃拉姆斯的作品,特别是 他晚年的一些作品较为低沉晦涩,反映出了他的动摇、隐退和矛 盾的心理。
勃拉姆斯的创作生涯及其作品,使他作为德奥古典作 曲家中的"最后一人"而在音乐史上享有特殊地位。
勃拉姆斯的交响曲虽然只有四部,但它对十九世纪下半叶德国 交响音乐的发展却做出卓越的贡献。这四首交响曲形成一个家族,四部曲子虽然有显著的共同点,但亦各具鲜明特色。《第一交响曲》是戏剧性的,但中间两个乐章带有沉思意味;《第四交响曲》有悲剧色彩,间奏曲则活泼热情;《第二交响曲》宏伟而精神饱满;《第三交响曲》最难描述,是混合了抒情风和微带绝望的怀旧之情的杰作。这四首交响曲的表达方法各有千秋,声音也各具特色,但在结构上却有共同点:都具有《第一交响曲》的哥特式建筑结构,以及《第四交响曲》紧凑的旋律主线。
勃拉姆斯在给当时一位指挥的信上曾这样写道:“我还没有写出过一部交响曲!你不想想看,当我还听得见像贝多芬这样的巨人的步伐声时,要从事这一方面的创作,可得有多大的勇气才行。”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曾说勃拉姆斯是“最无忌惮的作曲家,喜欢假扮成亨德尔和贝多芬。”他的交响曲在某些方面确实是遵循贝多芬的模式——尝试以少数基本动机发展出整首乐曲,追求精练的风格与有机的凝聚性,避免标题和景象描绘。但两位音乐家之间也有显著差异,虽然勃拉姆斯在《第一交响曲》中成功的运用超越的手法,可是奋斗与胜利对他而言并不象对贝多芬那么重要;在其他三部交响曲中,勃拉姆斯的兴趣在于表现完整的情感世界,即使让曲风显得模棱两可也在所不惜,《第三交响曲》就是个例子。除了《第四交响曲》外,勃拉姆斯的第三乐章都舍弃了诙谐曲而改用间奏区,而且他也很少仿效贝多芬的动荡翻腾,宁可采用较抒情的表达方法——这也正是舒曼喜欢的一种特质。
从《第一交响曲》开始,他在短短的十年中,又相继写出三部交响曲、两首协奏曲和两首序曲,也就是说,作为一位管弦乐作曲家,他重要的优秀作品,都是在这一个阶段产生的。他的这些作品确实独具一格,具有自由的、即兴式的气质和丰富的形象,但这些浪漫主义的诗意感情,又同古典曲式结构的严格规律紧相结合着。他的交响曲的构思之宏伟和规模之庞大,同他的先辈有很密切的联系:
他的音乐的戏剧性可说来自贝多芬,对民间歌曲、舞曲等体裁的兴趣显然效法于舒柏特,他个人热情的叙述音调,则使他更接近于舒曼。他继承贝多芬交响乐的传统,从深刻的人道主义和热烈的爱国主义不断汲取力量,着力表现时代的精神风貌和斗争生活,作品成为贝多芬之后西欧交响音乐的杰出典范。
作品介绍:
企图在人们的头脑中重建一位“作曲家”是很难的,但是通过探讨其代表作品来形成一个蕴涵潜力的印象我想应该是可行的。对于勃拉姆斯的四部交响曲,笔者在这里旨在通过综合以往的阅读经历,试图为大家聆听“勃拉姆斯”提供一些“听点”参考:
C小调第一交响曲:相当于勃拉姆斯的《命运交响曲》(杨燕迪)。在调性选用和整体结构上取法于贝多芬第五《命运》交响曲(格劳特)。对于中间两个乐章,指挥家赫尔曼·莱维向克拉拉·舒曼流露,他对两个中间乐章表示怀疑,尽管很优美,他认为更适合于小夜曲或组曲,而不是布局如此宏大的交响曲(杰拉尔德·亚伯拉罕)。第四乐章深刻影射了贝九《合唱》交响曲(杰拉尔德·亚伯拉罕)。
D大调第二交响曲:相当于勃拉姆斯的《田园交响曲》(杨燕迪)。本作品的第一乐章与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是姊妹篇(杰拉尔德·亚伯拉罕)。第三乐章有间奏曲的抒情、优雅和节奏性,而没有贝多芬谐谑曲的紧张(格劳特)。第四乐章使人感到有海顿交响乐的末乐章的爽朗充沛的精神(保罗·亨利·朗)。
F大调第三交响曲:相当于勃拉姆斯的《英雄交响曲》(杨燕迪)。关于第三乐章:“沉思性质的小快板乐章(Poco Allegretto)十分动人,但它几乎是一首无词歌”(格劳特);“第三乐章的优美的小夜曲确实是一个伟大的音乐诗人的独创性作品”(保罗·亨利
·朗)。 第三交响曲宁静的结尾十分优美,除海顿外很少再有先例(杰拉尔德·亚伯拉罕)。
E小调第四交响曲:相当于:勃拉姆斯的《悲怆交响曲》(杨燕迪)。“这部作品是四部作品中最伟大的一部,也是其中最悲凉、最古雅的一部”(保罗·亨利·朗)。“整部交响乐的顶点,也是勃拉姆斯整个艺术的顶点是第四乐章,这个在所有乐章中风格最古老的乐章是一个长篇的恰空曲(关于“恰空”参见钱亦平、王丹丹:《西方音乐体裁及形式的演变》)” (保罗·亨利·朗)。“勃拉姆斯喜欢变奏曲式,在本作品中恢复采用的巴洛克固定低音变奏又一次证明了作曲家同过去有精神上的血缘关系”(格劳特)。
对于勃拉姆斯的交响乐思维,室内乐的创作风格和变奏曲写作技巧是理应被受到关注的。对谐谑曲的处理也应是对勃拉姆斯的一大关照点。汉斯立克曾声言他最喜欢的是第三首作品,如果让你选择,你会最喜欢勃老的那首作品?
专辑介绍:
卡爷在DG公司曾经于1960、70和80年代指挥BPO三次录制勃拉姆斯交响曲全集。此版为1978年的第二次录音,企鹅评鉴三星保留一星,是优秀版本。这个版本的勃一尤其出色!BPO在卡爷的棒下将自身的大气、豪壮和瑰丽展示得淋漓尽致,整场演绎干净利落毫无拖泥带水之感。曲目开始时的定音鼓如同天堂中传来的钟声,瞬间就将人征服!
感受先就写这么点,卡黑勿喷。
能在这个高手林立的世界第一牛团的王座上坐35年,卡爷容易么?
PS:富爷切爷穆爷&其他很多位爷也是我滴偶像~~
后记:前些天VC上老贝交响全集泛滥,身为德国3B之一的老勃为什么也不能“泛滥”一把?有感而发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