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辑英文名: The Roy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Mussorgsky - Ravel
艺术家: Mussorgsky
Ravel
The Roy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Jean-Claude Casadesus
资源格式: APE
发行时间: 2005年
地区: 德国
简介:
作曲家介绍:
莫杰斯特·彼得罗维奇·穆索尔斯基(俄语:Модест Петрович Мусоргский,1839年3月21日普斯科夫,-1881年3月28日圣彼得堡),俄罗斯作曲家。他以歌剧鲍里斯·戈东诺夫、歌曲和钢琴组曲《展览会之画》著名。他与亚历山大·鲍罗丁、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居伊以及巴拉基列夫组成“强力集团”或称“五人团”,被认为是19世纪典型的俄罗斯本土作曲家。穆索尔斯基早逝,其身后留下很多未完成或未配器的作品,由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格拉祖诺夫或拉威尔等人补充完成。
穆索尔斯基是普斯科夫一富有地主最小的儿子,他自幼从母亲学习钢琴。7岁的时候穆索尔斯基已能演奏李斯特的小品。1852年他进入圣彼得堡军事学院学习,当时他非常喜欢历史和哲学。也就是这时,穆索尔斯基开始创作自己的音乐作品,并开始在安东·赫克底下学习钢琴,而穆索尔斯基的第一部作品《陆军准尉波尔卡》也是在赫克帮助下出版的。在他宗教老师Pater Krupski的鼓励下,穆索尔斯基开始研究俄罗斯宗教音乐。
1856年穆索尔斯基离开军校出任禁卫团少尉一职。在那里他遇上了比他大三岁的巴拉基列夫,并且终于接受到正式的音乐教育-研习贝多芬,舒伯特和舒曼的作品。1858年7月17日穆索尔斯基离开禁卫团,但一直和巴拉基列夫保持联系。
1859年的莫斯科之行使得他立志成为一位俄国人民的作曲家。1861年俄罗斯实行的农奴制改革使得他的家庭一落千丈,穆索尔斯基不得不回乡,用两年时间帮助兄弟管理家庭财务。也是出于财政上的困难,穆索尔斯基只得违愿地到沙皇底下供职。1863年他被任命为内政部工程科的联络员。1866年他获得了一次升迁,但很快在1867年5月10日就被辞退。在这段时间,他和另外四位年轻人过行甚密:巴拉基列夫、鲍罗丁、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和居伊。他们讨论艺术,研究哲学和评议政治。五个人自称强力集团或五人团。
除了巴拉基列夫,其他四个都是“音乐爱好者”,并非职业作曲家。但他们反对学术垄断,提倡俄国的音乐应建立在俄国的民族之上。可惜当时的俄国民众并未对此表现出理解和支持,以致这一理想未能遂终。
离职后,穆索尔斯基搬回到农村的兄弟家里,并且开始创作管弦乐曲。名作《荒山之夜》就是出自于这时期。后来,穆索尔斯基又搬回到圣彼得堡,并开始着手改编普希金同名戏剧《鲍里斯·戈东诺夫》。1869年1月2日他重操旧职,这次他就职于内政部林业科。其他因素都稳定下来后,穆索尔斯基迅速编写歌剧,第一稿在同年12月完成。但歌剧却被马林斯基剧院退回,穆索尔斯基只得对它作大幅的修改。修改版于1872年7月完成。这一版也没让穆索尔斯基获得成功。但是在一次由一些歌手发起的义演中,歌剧中的三场却获得了很高的评价。这一成功也使得马林斯基的经理对歌剧另眼相待。
1877年3到4月他还为阿列克赛·康斯坦丁诺维奇·托尔斯泰的诗作创作了一系列歌曲,在这些歌曲中可看到他风格技巧的转变,抒情的曲调和朗诵的演唱结合在一起。
1874年2月8日,歌剧《鲍里斯·戈东诺夫》首演。但也正是此时,穆索尔斯基开始酗酒,他自己也发觉自己有痴呆的征兆。但暂时他还能够在公职那里保住生计。
1874年6月穆索尔斯基写下钢琴组曲《展览会之画》,灵感来自于一次画作展览会,会上的作品是由穆索尔斯基一位已逝世的朋友维克托·阿里山大罗维奇·哈特曼所画。同时他写下了声乐组曲《暗无天日》,这是根据高里尼舍切夫-库图佐夫的故事创作的。
1878年他被调到检验科工作。在那里他遇上了一位仁慈的上司,让他和列昂诺娃(Altistin Daria Leonowa)到乌克兰,克里米亚和顿河还有伏尔加河那进行了三个月的音乐之旅。
1880年1月3日穆索尔斯基因酒瘾被gov部门辞退,他有条件地获得了100卢布离职金,条件就是他要完成歌剧《霍宛斯基党人之乱》。但这部《霍宛斯基党人之乱》和歌剧《索罗钦集市》最后都未能被完成。
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他与列昂诺娃一起。穆索尔斯基在列昂诺娃在圣彼得堡建立的音乐学校中教授音乐理论。1881年2月23日他再一次拜访列昂诺娃,但是显得神情绝望。当晚他癫痫发作,三天后,即2月26日被送到尼古拉耶夫斯基医院。3月中病情有起色,但他还是在当月28日逝世了。穆索尔斯基被葬于圣彼得堡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修道院。
-----------------------------------------------------------------------------
相关作品介绍:
展览会之画,莫杰斯特·彼得罗维奇·穆索尔斯基的作品,原为一钢琴组曲;经后代音乐家改为管弦乐版后,吸引更多的听众,最有名的版本为拉威尔和斯托科夫斯基所作。(本专辑所含的时拉威尔配器版)
1874年6月穆索尔斯基写下钢琴组曲展览会之画,灵感来自于一次画作展览会,会上的作品是由穆索尔斯基一位已逝世的朋友维克托·阿里山大罗维奇·哈特曼所画。
中文有一句话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本曲子则是“乐中有画、画中有乐”。
本曲中分为漫步、侏儒、古堡、杜乐利花园、牛车、蛋中小鸡、穷富犹太人、市集、墓穴、女巫的小屋、基辅城门楼10段。其中的“漫步”穿插于全曲,加强了作品的整体性。
乔瑟夫-莫里斯·拉威尔(Joseph-Maurice Ravel)(1875年3月7日-1937年12月28日)是法国一位著名的作曲家和钢琴家。生于法国南部靠近西班牙的山区小城西布勒,1937年在巴黎逝世时,已经是法国与德彪西齐名的印象乐派作曲家。
他的音乐以纤细、丰富的情感和尖锐著称,同时也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的主要作曲家之一。他的钢琴乐曲、室内乐以及管弦乐在音乐史上不容忽视。钢琴曲诸如《Miroirs》和《加斯巴之夜》是经典的作品;管弦乐例如《达夫尼与克罗伊》,还有替穆索斯基编曲的《展览会之画》出色的展示了他以音乐表现光影色彩的技巧。对于大众而言,最熟悉的应是他的《波丽露》,但他本人不十分看重此作品,并一度把它描述为“没有音乐的管弦乐曲”。
根据SACEM的统计,拉威尔比其他法国作曲家拥有许多忠实的支持者,使他成为(至今)最受欢迎的法国作曲家。
早年的拉威尔,追求着别具一格的音乐表现,标新立异的音乐。拉威尔和德彪西有着密切的交往,德彪西的印象派作曲手法很自然就深入到拉威尔初期的创作中。到了后期,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拉威尔更倾向于明确的音乐语言,与那种晦暗的乐句划清界限。他还从西班牙的民族音乐中取材,借以丰富自己音乐的表现力。
虽然和德彪西一样是印象派作曲家,但拉威尔的音乐整体来说与前者迥然不同。德彪西的音乐有一种朦胧的意境,诗意的想象。而拉威尔的作品节奏鲜明。他的作品恪守着古典主义传统,但乐思自由奔放。他的代表作《波丽露舞曲》,全曲14分钟,但是主旋律只有一个,在小鼓无休止的三拍子节奏背景上,由各种乐器演奏的两个17小节的旋律不断反复,通过在不同的乐器中过渡,由弱渐强,最后音乐突然滑进了E大调(旋律大调),达到高潮。乐曲造成了和单纯的手法全不相称的独特效果,让人毫不感到单调沉闷,反而有一种乐曲分秒不断在变化的感觉。
拉威尔自评:‘严格的说,我不是一个“现代作曲家”,因为我的音乐远不是一场“革命”,我只是一场“进化”。虽然我对音乐中的新思潮一向是虚怀若谷、乐于接受的,但我从未企图屏弃已为人们公认的和声作曲规则。相反,我经常广泛地从一些大师身上吸取灵感(我从未中止对莫扎特的研究),我的音乐大部分建立在过去的传统上,并且是它的一个自然的结果。我不是一个擅长写那种过激的和声与乱七八糟的对位的“现代作曲家”,因为我从来不是任何一种风格的奴隶,我也从未与任何特定的乐派结盟。’。
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评价拉威尔是“精巧的瑞士钟表”。
表面上,拉威尔受到众多乐派的影响:德布西的印象派、来自俄国和西班牙的国民乐派、以及来自美国的爵士乐——他有一名为Blues(蓝调)的G大调小提琴奏鸣曲。而他自己曾说,他没有一首乐曲不受到葛利格(Edvard Grieg)的影响。
拉威尔在1928年写道:作曲者必须同时注意个人意识和国家意识的两个层面。那一年,拉威尔到了美国及加拿大,以火车巡回的方式在25个城市举办钢琴独奏会。在不情愿地把爵士乐当作一种国家主义音乐的情况下,拉威尔促进了美国作曲家的觉醒:“最大的恐惧在于他们发现自己被神秘的力量催促,他们发现必须要停止自己学院教条式的欺瞒自我意识。因此这些小资产阶级(布尔乔亚)作曲家开始以欧洲式的风格写作自己的音乐”。当乔治·盖希文遇见拉威尔时,他希望可以追随拉威尔学习。这位法国人说了:“为什么要当个二流的拉威尔,却不当一个一流的盖希文?”。
拉威尔的两首钢琴协奏曲在许多方面表现了盖希文的风格。在G大调的那一首中,拉威尔说莫扎特和圣桑是他材料的来源。
他先前尝试要写作一首协奏曲:Zazpiak Bat,但从未完成。这首乐曲的标题反映他的巴斯克血统(他母亲是西班牙巴斯克族人),意义是“The Seven Are One”,七表示七个巴斯克省,而此也常被用作巴斯克民族的象征。现今仍留下的残篇显示他受巴斯克音乐的影响很大。然而拉威尔放弃了这个作品,而把里面的旋律和节奏使用在他的其他作品中。
拉威尔认为他的对位法教授安得烈•佘达惹,在他作为作曲家的技巧上有很大帮助。而作为管弦编曲者,他学习了各种乐器的音色,为了要使作曲时能够使用不同的效果。这对于他的管弦技法的帮助可以从自己的钢琴作品和替其他作曲家编曲的作品,例如穆索斯基的作品中可以看得出。
-----------------------------------------------------------------------------
相关作品介绍:
达夫尼与克罗伊(法文:Daphnis et Chloé)乃乔瑟夫-莫里斯·拉威尔根据同名音乐剧所作之芭蕾舞曲。该曲之芭蕾舞音乐,以古希腊诗人朗高斯(Longus)的‘达夫尼与克罗伊’全三场组成作品为基础,并由俄罗斯芭蕾舞团于1912年在萨特蕾歌剧院作巴黎首演。而拉威尔本人亦从芭蕾舞音乐摘录了一部分,并分别在1911年及1913年首演第一组曲与第二组曲。
作曲之历程
1909年,迪亚基勒夫带领的俄罗斯芭蕾舞团在巴黎之表演取得重大的成功。为向着该成功进发,迪亚基勒夫遂委托新潮作曲家替该曲(达夫尼与克罗伊)编撰芭蕾舞音乐。该等新潮作曲家包括一个名叫拉威尔的人,据拉威尔所撰的信中提到,同年6月他已经跟芭蕾舞团老师米歇尔·弗金(Michel Fokine)商讨关于该剧之大纲。
初演全曲—1912年6月8日,于巴黎萨特蕾歌剧院首演,由皮埃尔·蒙度(Pierre monteux)指挥。由俄罗斯芭蕾舞团演出,其他成员包括米歇尔·弗金(排舞),雷昂·帕克斯特(美术及服装),瓦斯拉夫·尼金斯基(饰达夫尼),达玛拉·卡尔萨维纳(饰克罗伊)。第一组曲—1911年4月3日、嘉贝尔·佩尔尼指挥科伦管弦乐团。日本首演(第二组曲)—1941年6月5日、约瑟夫·鲁森斯道克指挥NHK交响乐团。演奏时间
全曲约50至55分钟。
编制
短笛、2支长笛、中音笛、2支双簧管、英国管、降E调单簧管、2支单簧管、低音单簧管、3支低音管、倍低音管、4支法国号、4支小号、3支长号、低音号、定音鼓、锣、风声器、三角铁、大鼓、小鼓鼓、响板、铃鼓、钢片琴、古钹、铁琴、2把竖琴、无言的合唱团和弦乐团
乐曲大纲
第一部分:面包神与众美少女们之祭坛前
第二部分:海盗布鲁艾希斯之阵营
第三部分(与第一部分相同):祭坛前方(本专辑所含的是该部分)
-----------------------------------------------以上引自中文维基百科,经删减。
乐团介绍:
The Royal Philamonic Orchestra (英国)皇家爱乐乐团
皇家爱乐乐团是位于伦敦的一个英国交响乐团,有时被称为“不列颠的国立乐团”,由汤玛斯·比彻姆爵士(Sir Thomas Beecham,CH) (1879年4月29日-1961年3月8日)在1946年成立,首演于克罗伊登(Croydon)(英国伦敦南部的一个巨大的城镇和主要的商业中心,大伦敦外伦敦的克罗伊登区的主要聚居地)。阿什肯纳齐(Ashkenazy)、肯普(Kempe)曾担任该乐团首席指挥。
-----------------------------------------------以上整理、翻译一小段自英文维基百科
指挥介绍:尚
法国指挥大师尚-克洛德.卡萨德绪(jean-claude casadesus),出生于一个艺术气息浓厚的家庭,家中成员都是音乐家与演员;他也不例外,在巴黎音乐学院攻读打击乐与指挥学;毕业后,先是成为打击乐演奏家,随后他先后在法国国立巴黎高等音乐学院(CNSM of Paris)与德国巴赛尔,跟随法国指挥大师戴沃(Pierre Dervaux)与指挥大师布列兹(Pierre Boulez)学习,更深入指挥领域。
所谓「名师出高徒」,在卡萨德绪的身上印证,1965年他接受巴黎夏特雷戏院的聘书,成为音乐总监,更在1969年被巴黎歌剧院(Opera of Paris)与喜歌剧院(Opéra Comique)指定为驻院首席指挥;他还抽空协助老师戴沃,成立罗亚尔省国立爱乐管弦乐团(Philharmonic orchestra of theCountries of the Loire),并担任副团长及副指挥一职,直到1976年他创立了里耳国立管弦乐团(national orchestra of Lille)为止。
担任里耳国立管弦乐团音乐总监的卡萨德绪,为了乐团的发展,投注了全部的才华、时间与心血,让里耳国立管弦乐团不仅成为法国最具代表性的乐团之一,更以丰富又广泛的演奏曲目、热力四射又活泼的台风,深具艺术性的节目企画拥有卓越质量等特质,成功拓展国际事业版图,闻名全球四大洲、三十个国家。
此外,卡萨德绪的个人经历更是丰富,经常接受各国乐团、文化单位邀请,以客座指挥家身份与许多世界顶尖的知名乐团合作演出,包括美国费城爱乐管弦乐团(the Philadelphia Orchestra)、盐湖城的犹太交响乐团(Utah Symphony Orchestra)、美国巴尔的摩交响乐团(Baltimore Symphony Orchestra)、加拿大蒙特利尔交响乐团(Montreal Symphony Orchestra)、俄罗斯圣彼得堡爱乐管弦乐团(St. Petersburg PhilharmonicOrchestra)、法国巴黎管弦乐团(Orchestrede Paris)、葡萄牙里斯本古伯金汉基金会管弦乐团(GulbenkianFoundation Orchestra)、柏林交响乐团(Berliner Sinfoniker)、日本东京新日本爱乐管弦乐团(New Japan Philharmonic)等。
多才多艺的卡萨德绪,也是一位活跃的歌剧指挥大师,经常指挥的歌剧作品,包括「霍夫曼的故事(the Tales of Hoffmann)」;上一季,他还指挥里耳歌剧团、蒙地卡罗歌剧团及意大利特里斯特歌剧团,共同演出作曲家白辽士的作品-歌剧「古诺.浮士德(Faust de Gounod)」。在最近的演出季中,卡萨德绪要率领法国里耳的佛兰德斯歌剧院(the Opera of Flandres)远征葡萄牙里斯本、德国柏林、法国巴黎、俄罗斯莫斯科等地,演出法国作曲家浦朗克(Francis Poulenc)的歌剧作品「断头台上的修女(Dialogues des Carmélites)」。
古典唱片大厂对卡萨德绪的兴趣也非常浓厚,包括EMI、Harmonia Mundi、Forlane、Erato与NAXOS争相邀请他与里耳国立管弦乐团录制多张专辑,每每创下极佳的销售记录,并频获唱片大奖;2000年5月1日,卡萨德绪的自传《心与心的最短距离(Le plus court chemin d’un cœurà un autre)》由EditionsStock公司出版;2003年,他获得法国gov颁授代表艺文界最高荣誉的法国国家荣誉勋章(Commandeur de l’Ordre Nationaldu Mérite)、国家文艺荣誉勋章(Commandeurdes Arts et Lettres)、骑士勋章(Commandeur de la Légion d'Honneur)。2004 年,
他又获得法国古典音乐界大赏「音乐之光(Victoires de la Musique Classique)」颁发的
荣誉奖(Victoire d’Honneur)。
卡萨德绪目前担任自由新音乐乐团(Musique Nouvelle en Liberté)的董事长,以及法国青年管弦乐团( l’Orchestre Français desJeunes)音乐总监。
-----------------------------------------------以上经google搜索引自台北市gov网站,经简繁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