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评剧-茶瓶计
资源格式: MP3
版本: (花淑兰主演)[中国典藏纪念版]128k
发行时间: 2002年
地区: 大陆
语言: 普通话
简介:


评剧花派的创始人— 花淑兰
(1929--2005) 中国评剧有六大流派(也有说是八大流派),花派是其中的一大流派,其创始人就是花淑兰。
花淑兰在早年学戏生涯中,演唱上既学有刘翠霞高亢、刚劲的韵味,又吸收了爱莲君唱腔里的玲珑、俏皮、华丽的特点,并逐渐形成明快华丽、跳跃多姿的演唱风格。
花淑兰的嗓子清脆明亮,有力度共鸣好,音域宽能唱到15度,她的演唱突出表现在高腔、疙瘩腔、滑音、装饰音的运用上,她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使花腔在高音区行绕,听起来坚实有力,又华丽跳荡,巧妙地将刘、爱两派的演唱艺术融为一体,形成她自己独特的演唱技巧,形成了一支新的流派———花派。为此,她还塑造了众多性格迥异但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如《茶瓶记》中伶俐顽皮的小春红,《谢瑶环》中融花衫小生于一炉的谢瑶环,《霓虹灯下的哨兵》中的春妮和《黛诺》中的景颇族姑娘黛诺等,这些剧中的不少唱段脍炙人口,被广为流传。
花淑兰演出过的主要剧目有:《小赶船》、《牧羊卷》、《茶瓶计》、《梁山伯与祝英台》、《相思树》、《三节烈》、《天雨花》、《桃花庵》、《珍珠衫》、《孟姜女》、《杜十娘》、《梅香》、《风筝误》、《半把剪刀》、《谢瑶环》、《志愿军的未婚妻》、《草原之歌》、《火凤》、《霓虹灯下的哨兵》、《南海长城》、《琼花》、《黛诺》、《一捧盐》、《海峡情泪》、《女经理》等。
《茶瓶计》是一出传统的梆子戏,原剧为连台本戏中的一折,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多作帽戏演出。但是,自从评剧名家花淑兰整理改编演出后,人们再提此戏,都称之为花派名剧了。尤其是“报喜”和“窥婿”两折的唱腔和表演堪称评剧之经典,尤其那句“你的扣,我能解,你的心闷我能猜,你是不是,要看那,心里想的、嘴里念的、天天盼的、泗水县的,那位单公子”,极有大珠小珠之意味。
剧情是:宋代,家住泗水县的原户部尚书之子单宝童因家遭大火而失父毁家,无奈携带衫襟合同到洛阳岳父的家中投亲。工部侍郎龚孝与其妻王氏嫌贫爱富,意欲悔婚。王氏趁龚孝奉旨外出之际撕毁合同,并将单宝童押至马棚吊打逼其退婚。其女龚秀英不愿又无力抗争,幸得丫环春红相助,定下摔瓶之计,以此为由主仆追打至马棚,借机求情,王氏不允。春红又趁势说动在场的王氏之弟王洪贵,使单宝童得以暂时脱身。当王洪贵得知王氏退婚是想把女儿嫁给自己的儿子时后悔莫及,连忙追杀。春红机智地骗过王洪贵,赠银给单宝童助他去开封包公那里告状。
此剧由明楼、月影、稚学、柏辛整理,1953年由锦州评剧院首演。导演王明楼,音乐设计赵炳楠、曹兴旺、刘仲仁。花淑兰饰春红,赵凤霞饰龚秀英,艳铭杰饰单宝童。整理本增加了“闻喜”一折,将“窥婿”一折翁婿饮酒的前场戏改成幕后戏;将春红与秀英的戏变为重场戏;将“杀书馆”改成“出奔”;将原王洪贵放走单宝童的情节,改由春红所为,突出了春红的聪明机敏。同年参加东北区第一届戏剧、音乐、舞蹈观摩演出大会,获作品奖、演出奖、导演和乐队奖状,演员分别获得优秀表演奖、表演奖。此剧公演后,各地评剧团竟相学演。1956年随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文艺工作团到朝鲜演出。此后相继有文字、唱片、录像等资料问世。
我一直以为评剧听的是味,花派就是受听的那种:醇厚、甘美、淳朴、清凉,都说关里的评剧要味,关外的评剧要劲,其实,以我在关外生活的体味来看,不尽然,至少沈阳评剧院的三大流,就“劲”而言不输于任何人,就“味”而论,恐怕关内的各大流派(不要说各位名家新秀了)也不敢冒然傲视的。
此曲艺已加入曲艺资源共享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