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辑中文名: 桑图尔大师沙尔玛演奏印度古典音乐,卷二
专辑英文名: Shivkumar Sharma: Live in London Vol.2, Raga Kedar
艺术家: navras
资源格式: FLAC
版本: [1983年录音]
发行时间: 1997年
简介:

专辑介绍:
santoor这种乐器,最早在古代雅利安人的《吠陀经》(Vedas)之一的《梨俱吠陀》(Rig-Veda)中有所提到,梵语称为sata-tantri-vina。词根sata-意为"百",tantri-意为"弦",vina则是弦乐器的总称,所以sata-tantri-vinaiushi就是"百弦琴"的意思。这和后来波斯语的名称"santoor"是基本一致的。波斯语中,sant-这个词根被认为源于古印欧语中拉丁词汇"cent"(其意等于"百"),而toor(或写成tur)则是波斯语"tar"的变体(tar在波斯语中即"弦")。实际上,santoor主要是一个波斯乐器名称。在印度,过去只有克什米尔地区使用这个名称,而其他地区一般呈这种乐器为svara-mandal。
作为克什米尔地区的一种民俗乐器,一般来说,santoor被人们普遍认为不能适用于古典音乐领域。对于印度古典音乐的传统而言,无论是长笛bansuri、弓弦乐器sarangi或者北印度拨弦类lute鼻祖的bin(或称vina),古典raga的器乐演奏精义在于,必须要能表现精妙细腻的微分音以及不断铺陈和变化的持续音。同时这类乐器所具有的模仿人声的表现力,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特点。而反观santoor,其乐器的构造特性决定了它那种颗粒化的音乐型态似乎是难以克服的,而这对于演奏严格古典的raga而言几乎等于先天不足。当然,也并非就没有人尝试用这类乐器演奏raga。比如20世纪5-60年代vina大师、苦行僧Svami D.R. Parvatikar,也是演奏svara-mandal的名手。但这些演奏大多音型简单,也未引起广泛重视。
毫无疑问,santoor能够真正进入当代北印度古典音乐体系,完全来自于Shivkumar Sharma的努力。1938年,Shivkumar Sharma出生于印度最北端克什米尔的Jammu地区。他原本学习的是古典声乐和tabla,但据说其父认定自己的儿子天赋异禀,必能开创santoor音乐的新格局。于是在这位先见之人的执意要求下,Shivkumar Sharma从13岁开始学习santoor。1955年,他初次登台表演。之后,经过10余年的探索,Shivkumar Sharma发展出一整套用于表现北印度古典音乐的演奏技巧,使santoor的古稀之音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1967年,由他构思并主创的北印度古典音乐组曲《call of the valley》大获成功。这张犹如克什米尔风情画般优雅的唱片,至今仍是最畅销的印度古典音乐录音之一。1968年,Shivkumar Sharma参与了beatles吉他手george harrison制作的电影配乐《wonder wall》。从此,Shivkumar Sharma逐渐步入北印度古典音乐领域中最顶尖的行列。
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整个80年代,Shivkumar Sharma在欧美很多地方进行了巡演和录音。1983年,OCORA出版了他的唱片。同年6月10日,Shivkumar Sharma在伦敦演出。后来这次演出的实况录音成了经典——即这套由navras出的唱片。唱片后来又以CD形式出版,共分两卷,是Shivkumar Sharma演奏生涯盛期的最佳瞬间之一。
本卷·卷二是当年伦敦实况演出的下半场,Shivkumar Sharma表演了raga kedar,这首raga原本主要用于声乐或祷告歌曲,通常是形式短小。但在Shivkumar Sharma手中,这首raga被演绎成了55分钟的大作。
伴奏是Zakir Hussain,tabla魔法师。
卷一请点击下图进入:

网络转载资源,分轨flac文件,无大图,无log,无cue,不喜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