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辑英文名: FREDERIC CHOPIN PANORAMA
专辑中文名: 音乐之窗:肖邦作品选
艺术家: CHOPIN
资源格式: FLAC
版本: 2CD
发行时间: 2000年
地区: 英国
简介:

专辑介绍:
弗雷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法语:Frédéric François Chopin,1810年2月22日-1849年10月17日),原名弗里德里克·弗朗齐歇克·肖邦(波兰文: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有时拼作Szopen),波兰作曲家和钢琴家,他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是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
肖邦父亲是法国人,母亲是波兰人,真实出生日期为1810年2月22日下午6点左右,其母亲以3月1日作为肖邦出生,3月1日亦成为官方承认出生日期。自幼喜爱波兰民族音乐,7岁时就创作了波兰舞曲,8岁登台演出,不满20岁已出名。肖邦39岁时英年早逝,后半生主要生活在法国,创作了大量钢琴作品,如四部叙事曲、十余部波兰舞曲包括《军队》、《英雄》,二十六首钢琴前奏曲包括《雨滴》,二十七首钢琴练习曲包括《离别》、《革命》,四部谐谑曲、三部钢琴奏鸣曲,至少三十二首多夜曲,五十九首马祖卡,两首钢琴协奏曲,幻想曲和大提琴奏鸣曲等。肖邦一生的创作大多是钢琴曲,被誉为“钢琴诗人”。
第1钢琴协奏曲(E小调,OP.11)作于1830年,由1830年10月10日首演。肖邦在给友人的信中曾对这首作品有以下说明:“新协奏曲的慢板乐章是E大调,我并不特别要求此部分强劲的力度。我是以浪漫、平静、略含忧郁的心情作了这首作品,必须非借此让人产生像是在眼望着一个能引起无数快乐的回忆那样的印象不可。比如像是美丽的春天的明月良宵那样的印象。”这首作品呈献给钢琴教师卡尔克布伦纳(Kalkbrenner,1788-1849)。
1.庄严的快板,E小调。形式是追随莫扎特确立的古典协奏曲形式,先由管弦乐合奏第一主题,第二主题由弦乐以E大调奏出。钢琴出现后,极尽技巧化而华丽地表现这两个主题,然后以管弦乐合奏结束呈示部。发展部为C大调,钢琴从处理第一主题后半段始,此后诸主题在多种转调中发展。再现部调子改为G大调,最后以钢琴灿烂技巧发挥的激动达到高潮。
2.浪漫曲,甚缓板,E大调,有夜曲风格。主题如歌性格,由两部分构成。其后半段以B大调开始,间奏后进入激动的中段,以强音出现升C小调略呈灰暗的新主题。此主题奏完后以升G大调回到仍装饰得很复杂的主题后半段。尾奏使用序奏部材料,以音阶与琶音三连音轻快的动态装饰,然后像烟雾消失般结束。
3.回旋曲,甚快板,E大调。钢琴谐谑地诱导出第一主题,产生妙趣横生的反复进行,插入的方式极有莫扎特的魅力,结尾是华丽的尾奏,以钢琴奏三连高音阶性乐流结束。
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作品21号。1830年3月17日,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在华沙由肖邦独奏,举行首演。
第一乐章:小提琴奏出一个下行跳进的音调,构成一支奇异的旋律,显露出年轻作曲家耽于冥想的天真神情。轻盈的旋律溪流,瞬间又激荡起大型乐队那山谷般的热烈震响,呈现出强烈追求的热情。接着,小提琴的一个优美的乐句犹如奇妙的虹桥,把音乐引到第二个主题的身边。柔和的双簧管奏出温煦的旋律。平静的音响,时与弦乐低语,时同乐队全奏共鸣,把肖邦对恋人缠绵不绝的情思和起伏不安的心境,一并纳入这个柔美的段落中:登场的钢琴,显示出肖邦作为钢琴诗人的高超技艺。此刻,管弦乐已黯然失色。华丽的钢琴独奏,展开了广阔的音响世界。奇幻的色彩,细腻的旋律,加上钢琴键盘上不尽奔流的音符,使展开部变化出丰富的神情,钢琴休息片刻,便又奏出第一主题。圆号与之为伴,弦乐与它同行。再现的乐段变得简洁凝炼,并在钢琴独奏中,更多地融入了年轻作曲家对爱情的幻求。第一乐章在管弦有力的和弦中结束。
第二乐章寄托了作曲家对华沙音乐学院少女康斯坦茨娅缱绻的深情。肖邦把蕴于心底的爱,化作郁积情热的音符,犹如火焰灼灼燃烧着整个乐章。弦乐与木管乐遥远地轻声对话,象是怯懦的作曲家那种空幻的自我絮语。但独奏钢琴从深深的低音区渐渐燃起了热情的火苗,它在颤音上跳动,在和弦中飘曳;肖邦心中的爱情之声,化作八度奏出的旋律,显得格外纯洁真挚。接着,这个主题便幻影一般隐于钢琴闪烁的音响光辉之中,统丽柔美的曲调,象是黑发碧眼少女,地迷离地掩映在钢琴诗人诚挚的抒情诗行之中。中段,肖邦的热情终于得以酣畅地渲泻与倾吐。钢琴上的滚滚春潮灌耳而来,那时强时弱、时涌时敛的音响,筑成了肖邦心灵中一座充满春意的爱情水晶宫。再现的爱情主题,依如呈示时一样,由钢琴明晰地卖出。但大管同它的亲切对话,似乎给了单恋作曲家一丝慰藉。钢琴的双音,犹如星光闪烁在夜色浓重的天幕上。爱情的夜曲正要在弦乐与木管的呢哺絮语中结束。钢琴突然以一个强劲的低音,引来一串缓缓而起的三连音,攀援到稳定的降A主音上。索回的余音又在作曲家心中映出恋人的袅袅丽影。苦涩而柔美的爱情小夜曲余音未绝,肖邦便毅然踏入祖国大地上的民间欢舞行列。这不是对于无望爱情的规避,而是将恋情融于热。这部协奏曲的终曲乐章烙印上了肖邦终生喜爱的波兰民间音乐的痕迹。钢琴灵巧地奏出圆舞式的主题,把人们从缠绵的爱情中带到了更广阔的生活天地。在弦乐顿足般的同音反复节奏型中,钢琴粗犷地奏出第二主题。活跃的三连音,引来回动的音调,把人们带到火热的马祖卡舞蹈的行列里。宏大的管弦乐队要然而止。圆号用马祖卡音调唤来钢琴的华丽音流。作曲家抒发出对于民族和生活的热爱之情。协奏曲在马祖卡舞曲所独有的三连音节奏型的持续涌进中,在欢腾火热的气氛中结束。
据说肖邦总是惊叹巴赫的作品“有如完美的几何图形,所有的线都各得其所,不存在任何多余成分”。对肖邦来说,不论是作为演奏家还是作为作曲家,巴赫都是他的导师。1838年12月,肖邦和情人乔治·桑到西班牙马略卡岛,在这里两个人的爱情走到了终点。而也正是在这里,肖邦一边摊开巴赫《48首前奏曲和赋格》的谱面,一边创作自己的24首前奏曲。
肖邦的《24首前奏曲》,出版于1839年,编号是Op.28。但实际上,从他1831年21岁初到巴黎起,他便开始陆续进行创作并经常在音乐会上即兴演奏。正如我们所知道的那样:第24首脱稿于1831年,第7首和第17首紧随其后。更多的前奏曲如第2、第4、第10和第21首等,则创作于1838年11—12月的马略卡岛期间,在这里肖邦基本上完成了24首中的大部分作品。而排在第1首的C大调前奏曲,实际上是最后才加进来的。
这24首乐思凝练鲜明,结构完美严谨的前奏曲,有淡雅,也有浓烈;有疏朗,也有晦暗;有宁静,也有躁动;有倾诉,也有怒吼,它是名副其实的“浪漫主义的音乐格言”。由于它们在表现其深刻的内容之外,还在探讨各种类型的音乐表现方式以至各个层面的钢琴演奏技术,所以,舒曼又将它们称作是“练习曲的胚胎”。
————摘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