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辑英文名: Richard Wagner: Der Ring des Nibelungen
专辑中文名: 理查德·瓦格纳:尼伯龙根的指环
别名: 带前夜的舞台节庆典三日剧
艺术家: Rudolf Kempe & Orchestra of the Royal Opera House
古典类型: 歌剧
资源格式: APE
版本: 更新中
发行时间: 2008年04月07日
地区: 英国
语言: 德语
简介:

唱片公司:TESTAMENT
唱片编号:B0015XMB5S
录音制式:ADD (MONO)
资源出处:原版CD抓轨
作曲:理查德·瓦格纳(Richard Wagner)
指挥:鲁道夫·肯配(Rudolf Kempe)
交响乐团:Orchestra of the Royal Opera House
专辑介绍:
以下简介转自维基百科
中世纪时基督教在整个欧洲盛行,过去在地方上流传的一些北欧神话被视作邪教清理,现在残存的较为著名的有英格兰的贝奥武甫,冰岛的埃达和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等,华格纳的《指环》就出于这部中世纪德国的民间叙事诗《尼伯龙根之歌》。北欧神话与其他的古代神话之间有着显著的差异,北欧神话中神的身上有着人性的一面,他们不是全能的、所向无敌的,而是有一定的限制,其本身也要面临灭亡的命运。《诸神的黄昏》中就体现了这一万物同归于尽、转换新生的思想。当时,华格纳将这部叙事诗整理后打算写成歌剧脚本,却招来很多反对,多数人认为这样庞大的脚本无法配成音乐。但华格纳成功了,他以二百多个主导动机贯穿全剧,采用明暗两条线来推进剧情的发展。
起初,华格纳只是选取了故事的一部分作了《齐格弗里德之死》(Siegfrieds Tod),也就是后来《诸神的黄昏》的前身,这部作品是以布仑希尔德引齐格弗里德进入瓦尔哈拉天宫作为结局的,不久,华格纳觉得不满意,认为缺乏更深一层的伦理意义并且无法在剧院里演出,所以他增加了一部《青年齐格弗里德》(Der junge Siegfried,成为《齐格弗里德》的基础),并将结局改得含有深奥的玄学意味。最后,为了使全剧完整,又补充了《女武神》及序剧《莱茵的黄金》。从音乐上来看,《女武神》与《齐格弗里德》最精彩,而《莱茵的黄金》较为优美,《诸神的黄昏》则显示了华格纳多年来所形成的思想。
由于华格纳的歌剧乐队编制庞大,所选择的歌手在音量音色和强度方面都有特别要求,同时还需要采用一些极端措施保证聆听效果,故华格纳的崇拜者,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为他的《指环》能够上演特别出资建造拜罗伊特剧院(又名节日剧院,1872年5月22日破土动工,历时两年多,于1875年竣工),其设计专为配合华格纳的要求,它将乐池沉降得更深,最嘹亮的铜管乐器放在最深处,离指挥很远,远远低于舞台上的歌手。1876年8月,《指环》全剧于该剧院首演,分四天上演,共演两次,每天下午4点开始一直持续到深夜。首演的指挥是汉斯‧里希特。当时,演出盛况空前,几乎整个欧洲的音乐人士都齐聚这个莱茵河边的小地方,甚至到了拜罗伊特发生食物短缺的程度。
尼伯龙之名来自于东日尔曼人的勃艮第部落,勃艮第皇族一般被称为尼伯龙,不过在此歌剧里尼伯龙却意为“矮人”。
TESTAMENT 肯配 版指环制作说明:
这套指环是母带重制版,受当时(1957年)录音技术限制,频谱上不到20000HZ。本来想一次发完的,但13张CD实在是个大工程。大概3~4天更新一部剧吧。
指环是本人最爱的歌剧,其庞大的结构及复杂的内容都令人着迷。
这套指环被认为是“确立了王家歌剧院在战后成为重要的瓦格纳歌剧院的地位”。
频谱:
Disc 1:

Disc 2:

请注意:
I. 鉴于地理环境限制,本人不能长期供源。
II. 虽然入手了3G无线,但每个月只有可怜的3G流量,供源还是十分痛苦。(他X的,15磅一个月啊。)
III. 遇上无源、少源情况,请到 网盘下载(地址在下面的评论中)。
IV. 请大家发扬P2P精神,多多分流,多多供源。
免责声明:此物仅供试看交流,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若因滥用而触犯任何位于银河系领域内的法律法规或任何规章制度,本人不承担任何连带或非连带的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