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美国的本质:基督新教支配的国家和外交
作者: 于歌
图书分类: 人文社科
资源格式: PDF
版本: 文字版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书号: 7801705319
地区: 大陆
语言: 简体中文
简介:

◎原名美国的本质:基督新教支配的国家和外交
◎作者于歌
◎出版时间2006年12月
◎国家中国
◎类别人文社科
◎版本2006年12月第一版
◎语言简体中文
◎文件格式PDF
◎文件大小15.20M
◎页码202页

内容简介
《美国的本质》是一本观察和思维角度皆与众不同的作品;一本对关心中国前途,关心美国国家本质,关心社会学、政治学、外交学、宗教学以及关心人文精神的各界人士读后均会有所斩获得作品;一本立足于美国社会实际,从美国发展史的角度阐述基督教对美国政治、经济、外交的客观影响,对美国国家本质做出精湛分析,进而对美国立国和外交精神做出全面而深刻剖析,最终得出与时论相左观点的作品;一本批露部分国外学者从宗教影响角度对中美关系和发展做出的预测,及所提出的中国与美国打交道应采取外交思路的作品。

作者简介
于歌,原名于彦智,1980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82年作为国家教委选派公费留学生赴日本学习,1991年获社会学博士学位后归国,入国务院法制局工作,1994年赴日本京都,在日本公司任职,现为北京某公司经理。

媒体推荐
书评
部分读者对《美国的本质》的评价:
著名作家史铁生:诚实是看待一切事物的起点,之后必要的是理性。——写书如此,读书亦如此。
著名主持人张越:对抱有成见的人来说,“回归常识”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这本看似通俗浅近的书,却能考验我们的勇气。
著名自由评论人何东:真正让人看明白美国的一本好书,平常却很有说服力。尤其是关于新教的意义,以及新教对近代文明的影响的论述,格外令人着迷。
日本共生株式会社董事长、共有企业联合会会长藤村明:这在中国将是一部令人耳目一新的书籍,在日本同样也有启发意义。克伦威尔创始的清教革命影响深远,在今天仍然通过美国这个国家影响世界。作者把这一复杂的历史文化以及相关的社会学理论讲得通俗明白,尤其对美国经济的把握,应该反映了客观实际,对资本主义的异化问题分析得很好。

编辑推荐
《美国的本质》:基督新教支配的国家和外交。
部分读者对《美国的本质》的评价:
著名作家史铁生:诚实是看待一切事物的起点,之后必要的是理性。——写书如此,读书亦如此。
著名主持人张越:对抱有成见的人来说,“回归常识”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这本看似通俗浅近的书,却能考验我们的勇气。
著名自由评论人何东:真正让人看明白美国的一本好书,平常却很有说服力。尤其是关于新教的意义,以及新教对近代文明的影响的论述,格外令人着迷。
日本共生株式会社董事长、共有企业联合会会长藤村明:这在中国将是一部令人耳目一新的书籍,在日本同样也有启发意义。克伦威尔创始的清教革命影响深远,在今天仍然通过美国这个国家影响世界。作者把这一复杂的历史文化以及相关的社会学理论讲得通俗明白,尤其对美国经济的把握,应该反映了客观实际,对资本主义的异化问题分析得很好。
作者于2006年6月署名“于哥”将本书的部分篇章在互联网上发布,迅即引起极大反响,国内外上百家网站予以转载,使用google或者百度搜索“美国的本质”均会有近千万项显示和更多的跟帖与评论。
有读者评论:“这是两百年才一遇的好文章!”“比李敖还敖!”“十年没读书,仅读此书可矣!”“文章如此透彻、精炼,可谓一语点醒梦中人,阅后有一种被电击后的清醒!”…… 绝大多数读者认为,《美国的本质》分析深刻到位,切中要害,且论据充分,深入浅出,阅读之后会发现,不但关于美国的诸多问题迎刃而解,而且对于其他问题的思考也很有启迪。当然,也有一些批评、质疑,甚至误解。
为满足社会各界阅读全部内容的愿望,由修正文库策划,并经作者修订,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了本书的完整版。


专访《美国的本质》作者于歌(于彦智)
作者:李国盛
1、李国盛:您认为美国的外交政策不是以利益为第一,能举几个例子吗?
于歌:比如美国人一直把人权的当作一个重要的外交要价。美国人在其外交活动中,习惯性地要求对方改善人权状况,甚至在最高层次的领导人会晤中也非常认真不做作地提出人权问题。
另外,二次大战美国的参战,就不是一个利益论能够理清的行为。美国作为一个新兴的超级大国,在二战前完全可以依照十八世纪以来盛行的帝国主义逻辑,依据自己的实力,与当时占上风的帝国主义国家德国和日本来共同瓜分世界,当时的德日两国出于对美国国力的畏惧也有这个企图,因此多次向美国示好。但美国还是站在了民主主义这一边,参与了针对德日法西斯的战争,付出了巨大的战争代价。从利益考量来讲,美国对二战的参与方式不是一个很经济的、符合利益原则的行为。
美国的外交政策的背后,一直有着强烈的意识形态驱动。我在《美国的本质》一书中,作了较为详尽的分析,甚至可以说,一部美国的外交史,就是意识形态推动的外交史。
2、李国盛:美国的外交政策不是以利益为第一的背后原因是什么?
于歌:美国的外交深受其社会性质以及国民的行为方式的影响,而美国的社会性质和国民的行为方式又深深地受着美国主流宗教基督新教尤其是清教徒思想的影响。
因此之故,美国人的外交经常表现为基督教理念所左右的、旨在实现基督教理念的宗教色彩强烈的外交。在基督教保守势力强大或总统本人基督教信仰虔诚的时候,美国的外交指向往往是直接的宗教目标。
3、李国盛:为什么基辛格博士认为威尔逊时代是美国理想主义也就是意识形态外交的起源?
于歌:基辛格说,美国自威尔逊之后,意识形态成了外交的基石,其实讲得不完全正确。美国建国以来,意识形态就一直是它的外交主导力量,在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也就是从威文尔逊时代开始,这个特色变得突出起来,不是说仅仅从威尔逊时代开始美国才这样。
关于基辛格,我们大家都知道,是犹太人,是欧洲梅特涅外交的信徒,对地缘政治学很推崇,对欧洲百年帝国主义外交很有研究,对外交中的实力和利益因素很关注,这对于理解欧洲和其他国家,是很正确的角度。但是,基辛格不是基督徒,又是第一代移民,对美国的清教徒文化不甚理解,所以,才认为威尔逊时代是美国理想主义也就是意识形态外交的起源,如果他了解了清教主义,那么,就不会这样认为了。
4、李国盛:您刚才提到在美国基督教清教徒思想是主流力量,能否谈一下基督教在美国的情况?
于歌:据美联社调查,美国人花在宗教上的时间和金钱,远比化在体育娱乐上的时间和金钱要多得多。例如,1990年,美国人观看各种体育比赛的人数3.88亿人次,而出席宗教活动的人数则为52亿人,比看比赛的总人次多出13倍;1992年捐给宗教事业的资金总额为567亿美元,而棒球、橄榄球、篮球三大联赛的总收入只为40亿美元,两者相差14倍。
同样,在参加社会组织方面,据美国学者伍斯诺(Robert Wuthnow)的调查,在上个世纪末,由2/3的美国人从属于某个宗教组织,而只有1/5的人从属于工会或商会。
美国自建国以来,总统的绝大多数都是基督教徒。美国在历史上留下重要业绩的总统几乎都同时都以虔诚的基督教信仰而著称,其中,有些总统因基督教信仰而给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影响。美国第一任总统国父华盛顿在总统在就职典礼上,亲吻《圣经》,手按《圣经》宣誓,并且在正式誓词之外,另外说了一句“我宣誓,我祈求上帝的保佑”。以后历届总统都向《圣经》宣誓,并在就职演说中祈求上帝的保佑。
美国,在多数情况下,总统的竞选者必须强调自己的虔诚的基督教信仰,这样才会有广泛的选民基础。因为作为总统,必须首先要满足选民的信仰诉求。关于宗教对美国政治的影响,法国著名的政治学者托克维尔在其《美国民主》一书中说“在美国,宗教虽然不直接参加社会的管理,但却是政治设施中最为重要的设施”。 美国的政治学者海茨克(Hertzke)也说;“不了解宗教向度就不可能理解美国的政治”。
5、李国盛:世界上基督教人数占多数的国家有不少,比如欧洲一些国家,为什么只是美国奉行强烈的宗教色彩外交?
于歌:其原因在于,美国这个国家根本就不是一个自然形成的国家,而是由一些因为宗教原因而迁移北美大陆的新教徒所创建的宗教国家,这些新教徒建国的目的是在新大陆实践新教理想,在新大陆实现新教的宗教目标。
因此,美国一开始就是一个是建立在新教徒意识形态之上,为新教意识形态所驱动,为实现新教徒意识形态目标的国家,新教的价值观是这个国家产生的动力,也是这个国家以后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主导力量。
6、李国盛:中国的学者和媒体一般解释美国的对外政策,都是用利益论,您觉得是什么原因?不了解?
于歌: 一个是对清教徒思想没有了解,另一个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立场所限,传统文化倾向于把尘世的富禄看得更为重要,所以,中国人在解读别的国家的时候,往往有点小人之心。他们在任何有信仰的行为中,都可以看出强烈的利益动机。
另外,中国的五四运动,继承的是法国人文主义传统,法国革命的一个精神源流,就是法国的伏尔泰,伏尔泰是无神论和唯物论大师。共产主义遵循的也是唯物论。
因此,中国自五四以来,一直到现在,都有着一种强烈的反宗教精神,“五四”是把什么宗教都砸了,最著名的,就是“砸烂孔家店”的口号,国民政府期间,民间也兴起了“非基运动”,就是要把基督教从中国赶出去。社会主义革命以后,宗教就是“麻醉人民的鸦片”了。
因此之故,中国的学术界和思想界,在近百年,在看待国际事务的时候,不会考虑宗教这个因素,宗教成为一种很偏激和幼稚的东西,容易从世俗的角度来看待世界。
但是,这角度也容易让人忽略宗教对人的心灵和行为的影响,尤其是观察美国的时候,容易忽略基督教对美国的影响。
7、李国盛:继“五月花号”十年之后到达新大陆的清教徒建立了马塞诸殖民地,他们在领袖牧师文思劳普主导下,也发表了表明移民新大陆目的的宣言,宣言引用《马太福音》说,“我们要成为建在山上的城,全世界的人都将瞩目我们”。所谓“山上的城”,是指照亮世界、成为世界之光的城,在马太福音中耶稣对他的弟子说:“你们是世上的光,城建在山上是不能隐藏的”。在这里,光是指带给人光明和福利的意思,是耶稣对信徒们提出的使命和要求。清教徒们要建立的“山上的城”,就是要成为世界之光的城,也就是说,清教徒要把新大陆建设成为世界的光,成为引导全世界走向光明的光。美国的建国之父们把他们建国的合法性依据全部诉诸于上帝美国人至今仍然有”要将世界领向善”的热情,这个和当年毛泽东想解放全世界人民的激情是不是有些类似?
于歌:清教徒与早期的共产党人有相像之处,美国的拉斯基作了经典的比较分析,我在书中也作了介绍。可以说,执政前的共产党人都有清教徒的倾向,中国文革时期的红卫兵们也表现出了相似的激情和信仰。但毛泽东是否这样,很难说,因为他的解放世界人民的口号是文革时提出的,背景很复杂,作为政治家,估计政治策略更多一些。但是,那时的年轻人都信了。我在书中提的,主要是年轻人的单纯的激情,他们那时的解放全人类的激情与清教徒的“将世界领向善”的激情很相像,那时有些年轻人跑到国外闹革命去了。
8、李国盛:您认为美国当年没有接受社会主义,也是因为基督教的缘故,能否简单谈一下?
于歌:首先,清教徒的劳动观和财富观与社会主义根本对立,清教主义把劳动看作是荣耀上帝,把财富当作是上帝的祝福,所以,一个清教徒不会认同剥削的概念,对社会福利的思想也比较排斥,众所周知,美国的福利政策比欧洲要差许多,因为欧洲社会主义力量强大,美国则不一样,从来抵制福利政策,甚至美国现在的共和党还要削减福利,背后有清教主义的劳动伦理在起作用。
其次,近代社会主义运动的主流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里面的唯物主义无神论,在美国的基督徒眼里,实在是太肮脏,我特别想说的是,中国人在这方面的感觉与美国人大不一样,中国人可以挺着胸膛骄傲得告诉别人,我是大无畏的无神论者,而美国人则把无神论当作撒旦的子民,意味着道德极端败坏。
再次,在美国基督教眼里,共产主义理想是圣经中的巴别列塔,是建立在高举人性基础上的社会理想,把人看得与神一样高,是来自撒旦的诱惑,就如里根所讲,这个诱惑很古老,在伊甸园就存在,它试图让人相信,自己与神一样。 共产主义的理想在基督教徒看来是不可能实现,基督徒相信,人生而有罪,并且罪孽深重,靠这样的罪性深重的人来建立共产主义这样的天国是不可能的,这样的国只有在神的主导下建立,人是建立不起来这样的理想国的。
因此,基督教信徒很容易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产生抵制。
9、李国盛:现在美国的媒体,尤其好莱坞的一些产品没有怎么反应美国普遍的宗教现象,您认为是美国当代的主要媒体人士多半都是放弃基督教信仰的,这种普遍现象反应了什么?代表基督教在美国的什么趋势吗?
于歌:美国媒体和好莱坞不太反映美国的宗教性,可以说有这么几个原因,一个是,文化界一般不容易接受基督教,因为他们比较很看重理性。再一个是,美国的媒体和娱乐界很多都是犹太财团控制的,犹太人一般不信基督教。然后,与演艺界的个人生活趋向有关,他们的职业个性,使得他们很难接受基督教的道德约束,一般也都不是基督徒。最后一点其实在我们国家也有反映,我们国家的演艺界大多数人,都是佛教徒,有很多著名的典型,因为基督教会让他们放弃它们习惯的私生活。
至于是否代表美国的基督教趋势,我还没看出来,因为美国一直就这样,不是新鲜现象。
10李国盛:美国社会强烈的世俗性与同样强烈的宗教性历久不衰的共生现象,您怎么看?
于歌:“强烈的世俗性与同样强烈的宗教性历久不衰的共生现象”这种表达,是中国学者的表达,我在书中摒弃了这种表达,因为这种表达没有反映美国的社会实质。美国的社会实质是,它的所谓的世俗性,其实也是它的宗教性的反映。比如它美国人对金钱的追求,反映的基督新教的劳动观和财富观,韦伯对此作了详尽的阐述,我说中也作了介绍。还有美国的政教分离,其实是基督信教的宗教理念,我在书中也作了详尽的介绍。
11、李国盛:民权主义的民主思想是怎么样产生于基督教的?
在世俗化国家主流观点中,一般人在谈起民主政治起源的时候,都说民主政治思想起源于洛克的自然法思想和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于歌:民权主义的民主思想和制度,都是从基督新教中产生的,这是历史不争的事实。我在书中限于篇幅,只在理论关联上作了介绍,从思想史的角度没有多说,因此引起了一些人的疑问,说我把卢梭放到哪儿了。我现在写了一本书,估计在年底能够面世,叫做《现代化的本质——其源由及其路径》,在此书中,我从思想史和政治史的角度,对基督新教与民主的关系作了详细地论述,大家可以看看这本书,到时必定会理解。
12、李国盛:在你的书中写道:“一部美国史就是向千禧国迈进的历史”,能给我们描绘一下基督徒心中的千禧国是一个什么景象吗?这个前禧国就体现了全世界实行民主体制的蓝图中。
于歌:千禧国首先是一个宗教概念,严格的意义,是指末世基督再临后的千禧王国,在这个千禧国里,基督做王一千年,人类的生活在基督做王的千年里,将达到至福的境界。
在美国的福音派基督徒那里,千禧国仍然是一个终将到来的社会,在那些自由主义的基督徒或受到基督教影响的非基督徒国民那里,千禧国就是基督精神得以发扬和贯彻的社会,也就是自由民主人权得到保障的社会。因为美国人认为,基督的原则,体现在自由民主人权的理念当中,就像托克维尔说:“美国人把基督教的观念和自由的观念这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至于在他们的脑海中这两个概念不能单独地存在”。
13、李国盛:在二战后,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对立中,马克思主义与基督教是不是也在背后起到很大的作用?
于歌:事实上确实是这样。资本主义阵营的领袖美国是一个基督教国家,就如前面所说,基督教徒对社会主义有强烈的抵制心理,所以,在美国的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里,有着强烈的基督教因素。其实,近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斗争,也可以说成是清教徒与马克思主义者的斗争,前者是资产阶级的信仰,同时也是美国精神的核心,后者是无产阶级信仰,也是苏联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我在新书里详细地解释了这些。
14、李国盛:海权理论创始人弗雷德•马汉说:“摆在基督教世界面前的重任,就是将包围着自己的众多古老的易域文明――首先是中国、印度和日本的文明――纳入自己的胸怀,并融入自身的理念之中。您觉得可能吗?为什么?
于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们这个世界已经融入了基督教文明,一夫一妻制、民主制、资本主义、人权意识等等,我们这个世界的主要制度,都是基督新教的产物,这些制度,在二战以及冷战结束以后,也就是西方的敌基督势力被消灭以后,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普世的价值观,日本和印度都已经接受了这些价值观,中国也开始接受这些价值观。并且这些价值观在个人层面上也开始发生影响,比如,“爱”这个词,在各个文明离都要比过去更广泛地使用,许多过去被歌颂的价值理念,今天被视为野蛮,等等。
但是,假如让中国、日本、印度接受基督教,这个至少对日本和印度来说,很难。日本是不可能的,因为佛教思想在那里根深蒂固。中国还有可能,因为中国文明与犹太教文明其实有很多的相似性,因为这个缘故,中国曾经被洪秀全式的基督教占领了半个中国,也因为基督教的急剧扩张而导致了义和团运动,同样在以后也急剧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15、李国盛:资本主义早期得益清教徒的节欲但旺盛持久的经济活动,起源于新教的创造财富、荣耀上帝的宗教理念,但是资本主义一旦确定之后,就开始了自身的异化过程,“异化过程”现在是一个什么状况?
于歌:资本主义是在加尔文主义者手中发展起来的,当初的资本主义经济当中,蕴含了勤勉劳动、荣耀上帝的动机,现在,除了美国的一部分劳动者和资本家身上还有这种精神之外,资本主义早已成了拜金主义,所以,已经普遍地异化,这种异化的资本主义呈现出很多病理现象,如同法国巴尔扎克文学中表现得那样,马克思主义正是对这种异化的资本主义的批判。
16、李国盛:您对宗教与政府的关系、宗教与世俗的关系怎么看待?
于歌:应该政教分离,其实,政教分离,无论对宗教还是对政府,都是两相其宜的事情。不搞政教分离,对政府对宗教都不好。当年大英帝国立安立甘宗为国教,结果导致了清教徒的革命,天主教国王和国家主教都丢了脑袋。以后,又导致了美国殖民地的独立,因为那里是清教徒的天下。
搞政教分离,首先对政府好处多多,比如,以后的大英帝国很聪明,在广袤的殖民地上,在各种宗教混在的背景下,尊重当地信仰,没有推行国教,因此,维持了日不落帝国的安定。然后,对宗教也好处多多,因为国教必然与权利和世俗利益联系在一起,也必然会腐败,结果,这样的国教也必然会遭百姓唾弃,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很多。
宗教还应该与其它的任何世俗的利益分隔开来,这样才能保证宗教的纯洁性和生命力.在中国近代,基督教在中国传播的早期阶段,一些传教士体恤中国信徒的贫穷,对中国信徒提供了一些经济上的资助,结果导致出现了大量的“吃教者”。这些人没有真正的信仰,也没有相应的好行为,结果败坏了基督教的形象。
我在这里特别想说的一件事,与现实有关,就是,现在,在中国,有种势力,想立儒教为国教,这是一种很愚蠢的做法,假如政府立儒教为国教,那么,政府就把自己与佛教徒、伊斯兰教徒、基督教徒对立起来,只能增加政府的麻烦。同样,当某种宗教与政府的权力结合起来的时候,那么,它的腐败也就开始了,它在民众中遭唾弃的时候也不远了。
《美国的本质》出版后,有人问我,既然基督教对美国影响那么大,是不是中国立基督教为国教就会有很多好处,我说,有人会得好处,但对基督教绝没有任何好处,对政府也没有任何好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