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辑英文名: Gershwin Plays Gershwin The Piano Rolls
歌手: George Gershwin
音乐风格: 爵士
资源格式: APE
发行时间: 1993年
地区: 美国
简介:
专辑简介:
1898 年出生于纽约市的格什温,父母移自俄罗斯,其姓氏自葛修维兹 (Gershovitz) 改 为 格什温(Gershvin 与 Gershwin),而其名亦由贾克伯(Jocob)更改为乔治(George)。虽然家庭时常搬迁,但由于大多数的童年时光都处于曼哈顿东边的犹太区,这对其日后舞台剧音乐的创作,有明显的影响。(Struble, 1995, p.97) 格什温与其兄埃拉-格什温(Ira Gershwin)成为终身音乐工作与人生经历的重要伙伴,埃拉为格什温歌曲所谱写的歌词,亦被公认为文学与音乐的最佳组合。 格什温早期即显露出音乐的兴趣与才华,由钢琴启蒙,开展其近二十五年的创作生涯,而钢琴亦是格什温终其一生最得心应手的创作工具。同时,其大型管弦乐作品,亦多数由格什温在钢琴上演练而出。如《F 大调协奏曲》、《蓝色狂想曲》(Rhapsody in Blue)、《我掌握住节奏》变奏曲(I Got Rhythm)等,即是由双钢琴版本着手,再将其中之一改编为管弦乐编制。甚至如《我掌握住节奏》变奏曲在格什温首演后,其双钢琴版本仍留存至今。而每次管弦乐编制的作品首演,格什温都亲自弹奏钢琴部分,可看出格什温对钢琴角色的重视。 格什温十五岁即离开学校,成为纽约当时专门出版流行歌曲的第二十八街—介于百老汇与第五大道间,后被称为听潘巷(Tin Pan Alley)地区的钢琴师,并受雇于雷密克(Remick)出版公司。在这段期间,由于长时间的钢琴演出,格什温对于在钢琴上任意转调或即兴创作有着相当丰富的经验,也奠定了日后格什温为歌曲伴奏与创作歌曲集的基础。 1916 年,出版商提哲(H. Tilzer)首次出版了格什温的创作歌曲《当你需要他们、却无法得到》(When You Want ’Em You Can’t Get ‘Em),并由罗赛(M. Roth)填词,出版后的反应不差。由于歌曲创作在当时是相当看好的行业,格什温自 1915 至 1926 年间,就常以伯特-伟恩(Bert Wynn)的笔名,写作了至少 125 套歌曲集。 二十世纪初期,由于缺乏收音机、电视等大众传播的媒介,因此弹琴唱歌是一般美国人常见的娱乐消遣,普及程度由听潘巷流行歌曲出版商年收入上百万元可知。一般民众藉由钢琴学习流行音乐的风气十分普遍,因而刺激了钢琴流行乐曲的创作与伴奏音乐卷带(piano rolls)的出版。(Schneider, 1999, p.209-210) 格什温在钢琴即兴弹奏与伴奏的能力,以及即兴歌曲创作上的才华,使其同时拥有两项专业技能,收入可观,同时也颇具名气。 在事业发展方面,格什温于二十世纪初期主要从事于歌曲创作与钢琴即兴伴奏,直至经济萧条时期,才改入电影市场,转向好莱坞发展,虽未成功,但他自 1931 年陆续为电影配乐或自制的音乐剧,以及为百老汇编写的许多歌曲,都是他在流行音乐多方发展的成果。 格什温在古典音乐创作的成就,可见于 1925、1928 年于卡内基音乐厅成功首演的《F 大调钢琴协奏曲》与《一个美国人在巴黎》。另外,如《蓝色狂想曲》、《钢琴前奏曲》、《第二号狂想曲》(2nd Rhapsody)与唯一一部完整的歌剧《波基与贝丝》(Porgy and Bess)都是相当成功的作品。 格什温于 1937 年因脑瘤而英年早逝,其兄埃拉除了为格什温绝大多数的歌曲创作填词,同时亦是格什温去世后保存与收集其创作、提供世人对格什温音乐认识的最有力见证。但在埃拉于 1983 年离世后,世人对于格什温生前创作意念与生活记事的研究,则转而求证于他的遗孀利昂娜拉(Leonore)。家族的生活纪录与格什温的手稿资料,一直是研究格什温的学者相当注目的焦点。
格什温被推崇为将二十世纪美国音乐成功打入世界舞台的重要作曲家,亦被称为是一脚踩在百老汇、一脚跨上卡内基音乐厅的传奇人物。由于他打破当时美国乐坛一味追随欧洲传统的创作方式,转而大量使用美国当地素材:如爵士乐节奏、蓝调音程、犹太民族的戏剧、音乐,使其创作被誉为二十世纪美国音乐的代表之一。由学者专家对其推崇可见,格什温主要贡献在于擅用流行音乐的特质,特别是爵士乐素材,藉此拓展了古典音乐的语汇。「格什温是唯一一位流行歌曲创作者,成功转变为古典乐作曲家的例子。」(Greenberg, 1998, p.120) 在有关格什温的文献资料中,多数集中于个人生平的描述,将格什温的成长背景、生活模式以及创业经历,藉由编年方式清楚纪录为这些数据撰写的基本架构。(Goldberg, 1931; Kendall, 1987;Jablonski, 1989、1998; Greenberg, 1998;Suriano, 1998) 其中歌德堡(Goldberg)为少数在三零年代已正视格什温创作特色的学者,而其 1931 年的著作亦为第一本撰写格什温生平传记的数据,也因此获得格什温生前在数据提供上的协助。而尤恩(Ewen, 1986)由格什温的兄长处,获得格什温与家族之间的琐事记录,更是研究格什温一生活动经历相当重要的资料来源。 格什温于 1937 年去世后,音乐界对于其人格特质或音乐风格的讨论并不曾间断。阿马体吉(Armitage, 1938)搜集自 1927 至 38 年间各方对格什温创作风格的论著,其中特别以荀贝格(A.Schoenberg)对格什温创作技巧的评论最引人注目。贾布隆斯基(Jablonski, 1992)则将格什温多位同事或朋友以短文怀念的方式,感性地介绍这位作曲家生平,专辑中收录的各式照片,对于了解格什温一生活动与交友过程提供丰富数据。此外,阿马体吉 (1995)、黎姆勒(Rimler, 1991) 提供了格什温这三首《钢琴前奏曲》(Preludes for Piano)的公开演出与出版资料。而史耐德(Schneider, 1999)、吉尔伯特(Gilbert, 1995)则分析格什温音乐的创作技巧,但曲目皆着重于《F 大调钢琴协奏曲》(Concerto in F)与《一个美国人在巴黎》(An American in Paris)两首作品,对于格什温三首《钢琴前奏曲》仅提供创作背景的描述,缺乏作品风格的探讨与乐曲架构的分析。 现有文献对于格什温交响曲、钢琴协奏曲、与歌曲已有深入的分析,但对这三首《钢琴前奏曲》的探讨与评论则相形简略。葛宁堡(Greenberg, 1998)对于此三首《钢琴前奏曲》的创作过程虽加以解说,尤其对于现有三首作品成型的历史背景与出版资料,以及乐曲中的速度标示与节奏特色都有所著墨,但内容并不深入。(p.155-157) 贾布隆斯基于 1998 新版著作中,也特别针对格什温《钢琴前奏曲》的有声数据加以补充,然而数据亦仅着重于对季周(A.Zizzo)第二版资 料 的 叙 述 (Gershwin Rediscovered, Vol.2-Carlton Classics),除了简要提出其它数首前奏曲的手稿数据外,对作品内容并无特殊讨论。(p.406) 因此本文从格什温早年成长环境与学习过程的介绍着手,分析此三首《钢琴前奏曲》作品的曲式架构与弹奏技巧,藉以提供演奏与教学者对格什温音乐更深层的了解与诠释。
格什温在1916-1927年间创作了130首钢琴曲,其中28首曲子被合集成2张CD于现代发行。这些曲子都是格什温亲自演奏的。本资源是属于其中一张CD。
虽然是LP转录CD,但是请放心音质完全能够符合欣赏的要求
感谢原发布者田纳西的雨来自Esong,简介节选来自黄芳吟(高雄师范大学音乐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