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辑中文名: 日本传统音乐:筝——江户的古典音乐
专辑英文名: Japanese Traditional Music: So
别名: 箏~江戸のバッハ
艺术家: Various Artists
资源格式: WV
发行时间: 1990年09月05日
地区: 日本
简介:
专辑介绍:
日本的筝通常读作"koto",但由于日本琴同样也是koto,因此在民间,往往用汉字"筝"的读音将日本筝念做"so",即所谓的日语音读(与此相对的koto则是日语训读,几乎所有的汉字在日语中均有这两种念法)。
十三弦筝的历史开始于7、8世纪时,从中国输入的唐乐乐器中的"乐筝"。乐筝到现在还保存着当年的模样在雅乐中使用。后来一部分逐渐流到了寺院和民间,经过了16世纪的"筑筝",在17世纪又由于八桥检校的"俗筝"取得了它的位置,此后又分成了生田流,山田流两派直到现在。
谈到筝曲的领域,几乎都是给歌曲伴奏,单独器乐曲是很少的,特别是独奏曲一直到1960年代末,才终于有了繁荣的机会。最早的纯筝乐,在大约9世纪时由遣唐留学生藤原贞敏从中国带回日本,但这些曲目均未流传出宫廷,目前已经散失。真正可称作筝曲的是16世纪末室町后期由贤顺完成的筑紫流筝曲。此后,盲人音乐家成秀,从贤顺的弟子法水学习筑紫流筝曲,改订并增补之,树立了八桥流筝曲。八桥检校(1614-1685)一方面使筑紫流筝曲的歌唱性曲目伴奏复杂化,另一方面改变歌曲的组合,同时创作新歌曲,这些称作"八桥十三组",其最初的曲子叫《富贵》。从元禄年间(168-1704)的生田检校开始,在三味线曲子中加进了筝,使筝乐接受了三味线音乐的影响,吸收了"掬拨"技法(相当于中国的"挑"的弹法),运用了方形拨子,调弦法趋于多样化。
山田检校(1757-1817)创作了新风格的筝曲,使筝具有主体性,并对筝进行了改进,还运用了不同的拨子。至今生田流使用的是方形指甲,山田流用的是圆形指甲。宽政年间(1789-1800),峰崎勾当致力于发展"手事物"(间奏曲)的种类,有《残月》《越后狮子》等曲目。文化年间(1804-1814),大阪的市浦检校创作了具有与主旋律相配合的"替手式筝曲",其代表作品是《荷兰双人舞》。京都的松浦检校又创作了京流手事物,留下了《四季眺望》、《宇治巡礼》等曲目。继之,有菊冈检校、石川勾当、光崎检校等。至文政年间(1818-1830)光崎检校创作了纯筝曲《秋风曲》,其歌词是由高向山人根据《长恨歌》而创作的。该曲在历史上的意义:一是从三味线的影响中摆脱出来,一是由复杂化转向单纯化。吉泽检校是这一倾向的继承者,其代表作是《古今组》的曲子,如《千鸟之曲》、《春之曲》、《冬之曲》等。至明治维新时代,出现了所谓的"明治新曲",音乐风格中可以看到西方音乐和中国音乐的影响,代表性曲目是《御国之荣誉》(菊高检校)、《明治松竹梅》(菊塚检校)、《杜鹃曲》(楯山登)、《近江八景》(山登万和)、《春之都》(三世山势松韵)、《三九年川》(四世山木千贺)等。明治后期出现了铃木鼓村开创的京极流,代表曲是《红梅》、《严岛诣》等。近代,由宫城道雄(1894-1956)等人开创了新日本音乐,对筝进行了改造,创作了具有邦乐与洋乐相结合特点的新风格筝曲。其代表曲目有《唐砧》、《秋之调》、《落叶之舞》、《春之海》等。大正至昭和初期是新日本音乐的鼎盛时期。此后,在山田流出现了久本玄智、中能岛欣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又出现了"现代邦乐"筝曲,其特征是在节奏、调弦方面出现新因素,开发了多种新技法,音色丰富多彩。
(以上介绍基本节选自日本三木稔所著《日本乐器法》和国内王耀华所著《世界民族音乐概论》两书,为行文通顺稍加调整。)
这套"日本の伝統音楽"共计10卷,由King Records下属的seven seas厂牌制作。seven seas与其说是厂牌,不如说是研究所。king records非常著名的世界音乐图书馆系列(world music library)就是由seven seas长期策划制作的,其录音和后期制作在世界民族音乐领域堪称最高规格之一。这套几乎是20年前(1990)出版的选集,以其卓越的品质,至今仍是日本传统音乐爱好者的首选。
详细名目参见下面链接:
http://www004.upp.so-net.ne.jp/mi2hashi/cd/cd5_1.html
该系列无损资源 已发布页面链接:
日本传统音乐 卷一:雅乐
日本传统音乐 卷二:能乐
日本传统音乐 卷三:歌舞伎
日本传统音乐 卷四:琵琶
日本传统音乐 卷五:尺八
声明:
本资源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