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穹顶之下
英文名: Under the Dome: A Novel (Unabridged)
版本: [ipod,Audiobooks,m4b]
发行时间: 2009年
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简介:
本版是受保护的m4b格式的Audiobooks,只能导入itunes中播放。其它电脑要不要授权还不清楚,建议第一个下载的VCer先下一个试试,然后留言反馈下,没有源的话直接给我发消息。
内容简介:
引用
《穹顶之下》(Under the Dome)是史蒂芬·金(Stephen King)的又一长篇力作。这部小说由336114个单词组成,堪称是他的长篇之最。一直以来被誉为恐怖之王的史蒂芬·金出版过大量脍炙人口的小说,他的作品超越于传统的恐怖小说。他不靠具体的意象来获得恐怖效果,而是通过对事件气氛的营造来震慑读者。金用他那魔鬼般的手指轻轻一拨,所有紧绷的心弦都为之轰响,在一阵惊悸,一阵心跳中,带你进入颤栗的深渊,把读者逼到无法喘息的境地:比如在他的小说《闪灵》(The Shining)里对那个空屋子的描写;《绿里奇迹》(The Green Mile)里那所监狱的渲染;还有在《撒冷镇》(Salem’s Lot)里出现的种种气氛,读完总让人汗毛一竖,呼吸加快。而这一切正是斯蒂芬·金最纯朴的内心独白。
起初有人说,这部书和《辛普森一家》(Simpsons Movie)有着几分相似,施瓦辛格就站在圆形拱顶之下,于是各家网络都沸沸扬扬地传播着这样的消息,“我从没有看过《辛普森一家》”金在他的博客里写道,“而对于两者某些雷同点,也着实把我吓了一跳。”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史蒂芬·金辩驳道:除非那是彻底的剽窃,否则这两个故事绝对不可能一样,就像这个世界没有两片长相完全相同的雪花一样。原因很简单,两个人的想象绝对不可能完全吻合。
史蒂芬·金的想象力,或者说他的思维,确实独特。什么才能真正吸引他呢?一定是和鬼魂,和残忍有关,他顺着这些线索摸下去,一步一步的探寻,越挖越深,直至把他的读者们完全带进那个恐怖世界,不能自拔。他自己说过,“读我的作品,对我来说,最佳的效果是读者在阅读我的小说时因心脏病发作而死去。”
这位伟大的作家1947年出生于美国缅因州一个贫困家庭里。三岁时父母离异,他和哥哥都是由母亲一人抚养成人,全家的收入仅仅是母亲在一家智障收容所工作的工资,这些就是他们全部的生活费用。史蒂芬·金早年在州立大学学习英国文学。毕业后因为工资菲薄而走上了写作之路。这一下子便不可收拾。70年代中期声名渐起,被《纽约时报》誉为“现代恐怖小说大师”。自80年代至90年代以来,历年的美国畅销书排行榜,他的小说总是名列榜首,久居不下。他是当今世界上读者最多、声名最大的美国小说家。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成为好莱坞制片商的抢手货。1979年,在他32岁时,成为全世界作家中首屈一指的亿万富翁。
说来有趣,史蒂芬·金和电影打上交道,要感谢他的妻子。那是1973年的春天。一天,他的妻子妲碧莎从家里的垃圾堆中捡到了史蒂芬·金遗弃的一迭旧稿,读完之后,她觉得故事写得很不错,于是劝说史蒂芬·金好好修改,然后拿到出版社试试。这样,这本名为《魔女嘉莉》(Carrie)的书就成了史蒂芬·金的处女作,一经销售立即卖出了230万册,从此他辞掉中学教师的工作,成为职业作家。
这本名为《魔女嘉莉》(Carrie)的小说,紧接着被效法希区柯克的大导演布莱恩·德·帕尔玛拍成了电影,这也是史蒂芬·金第一次与影视沾上边。主角嘉莉是一个晚熟,却性格孤僻的女孩,她的母亲对宗教极度的狂热,这使得小嘉莉备受邻居与同学的歧视和嘲笑,然而谁也不知道这个被欺负惯了的小女孩竟然拥有魔力。初潮使得嘉莉受到了严重惊吓,而母亲也认定那是邪恶降临的征兆,强迫她认罪。嘉莉压抑极了,她忍耐着一切,最终所有的悲愤在学校的舞会上彻底爆发了。舞会上,同学和老师为了捉弄小嘉莉,邀请鼓励她站到舞会皇后的舞台上,谁知嘉莉站上去后,却被一盆猪血临头洒下。嘉莉忍无可忍终于魔性大发,将舞会化作火海,向那些所有嘲弄过她的人开始了无情的报复。
他的小说中,出现的种种类似孩子受到政府或者家庭不公对待的情节与作者本人贫困凄惨的童年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他通过它的作品折射出他本人在少年时代对外部世界怀着的一种惊恐与怨恨的心态。
此后,1984年,琳达·汉密尔顿出演了由史蒂芬·金的得意之作改编的《玉米田的小孩》(Children of the Corn),影片里一群邪教的青少年,专门杀害成年人,用他们的血祭奠自己的神。这个故事也来自于未成年者对成人世界的反抗和报复心理。
在此风格下,史蒂芬·金最中意的作品是经由他的小说《尸体》(The Body)改编而成的电影《伴我同行》(Stand by Me),他曾毫不掩盖的说:“这是罗伯·雷纳导演最杰出、最震撼人心的作品。我喜欢它,是因为看影片时,能感觉到当初写作时的心情。”故事讲述了日后成为作家的戈迪在12岁时与三个死党克里斯、泰迪、维恩一起去寻找一具同龄男孩尸体的故事。在两天的长途跋涉中,戈迪终于找回了即将失去的自我。值得注意的是,故事里的四个小孩的家庭都不幸福,他们都受到学校、家庭,以及比自己年长的孩子的忽视或欺辱,这些无疑都是原著作者史蒂芬·金的亲身体验。
史蒂芬·金涉足影坛后,最出名的作品莫过于《肖申克的救赎》,这部作品在众多的影迷心中,是永恒的经典,是电影论坛里不过时的话题,是影碟店内的畅销货,是权威电影网站IMDB上的前三名。史蒂芬·金提供的出色模板——一个囚犯在看守极其严密的监狱里,是如何利用一只小凿子,花了19年的时间挖地道逃出去的故事。使得所有观众在看完之后,惊叹不已。而除此之外,影片对于人物的刻画,男性友谊的描述,以及最后“太平洋上没有回忆的小岛”的设计,也让读者们拍案叫绝。
他坦言,创作非常辛苦,殚精竭虑,他希望自己的创作脚步“加快,平稳,加快”他说可以在顶峰时停止写作,但是决不能在销售业绩下滑时逃避现实。其实史蒂芬·金根本不用考虑这点,他最新的小说《穹顶之下》(Under the Dome)正迈着平稳的步伐跨进销售市场,只等着让读者们拍手叫好。
当然尖刻的书评也会在销售之后接踵而至,对于这样高质量的小说,似乎有些不公平,对此疑虑,史蒂芬·金幽默地一笑,他可以写出连绵不断的好句子,好文章,这样来总结他的作品吧:当破晓迟迟未来,当可怕的思想在肉体上行走,蔓延,直到骨髓的时候,听,在这惨寂的黑夜里,恐怖的想法已经如行尸一般,开始蠕行。
(本文来源:网易读书专稿 )
作者简介:
美国恐怖小说作家中有斯蒂芬·金,就像中国武侠小说作家中有金庸一样,两者都是峰巅人物,其地位是不可替代的。斯蒂芬·金是当今世界上读者最多、声誉最高、名气最大的美国小说家,在美国及欧洲,他的名字几乎是妇孺皆知。金的每部小说发行量都在100万册以上,在80年代美国最畅销的25本书中,他一人便独占7本。自80年代以来,历年的美国畅销书排行榜小说类上斯蒂芬·金的小说总是名列榜首,久居不下。因此,他被青年一代奉为“恐怖小说之王”。
尽管对斯蒂芬·金作品的价值向来存有一些非议,甚至有作家对其不屑一顾,但广大读者对他作品的追捧和厚爱则是不可改变的事实。2003年,斯蒂芬·金获“美国国家图书奖——终身成就奖”。
斯蒂芬·金的写作技巧与独特的风格是惊人的。这里可以举一个例子:在读他的《黑暗的另一半》时,就像你躺在一张吊床上,吊床两头被不断拉伸,直到吊床的绳子突然断了,吊床落地,小说的故事也到此结束。金的恐怖故事种类很多,有鬼怪的、分尸的、复仇的等等,从有形到无形的,其创作无所不包。读他的小说时,你会感到恐怖从字里行间渗出来,你抬起头,它会从窗外望进来;你闭上眼,会突然感到下面的椅子在晃动,好像要散架,会不会有什么锋利的刃在地板下等着你?金有一点和一般畅销小说作家不同,就是他很少和自己的读者接触,他曾心情复杂地承认:“我不知道喜欢看我小说的都是些什么人。”
斯蒂芬·金主要是创作长篇小说,多部已改编为电影。而他创作的中、短篇小说同样不俗。短篇小说集《世事无常》是他第三本短篇小说集面世9年后的精品结集,想像力的丰富和恐怖氛围的营造同样折磨读者脆弱的心灵。斯蒂芬·金又一次向世人展现了他驾驭短篇的创作才华。
斯蒂芬·金现象随其小说的畅销而兴起,甚至已经“由虚构变成了现实”。波士顿的一个女孩子,模仿《凯莉》中的情节,在厨房里用刀叉杀死了她的母亲;在巴尔的摩,一位妇女边等车边读金的小说,忽被一流氓调戏,她立即按小说里的描写如法炮制,从兜里掏出水果刀向他猛扑过去,使他一命呜呼;在佛罗里达州,一个有同性恋癖好的医生死在家中,血肉模糊,墙上 用血写成了“谋杀”二字。金得知后大为光火,认为对凶手应该审判两次:一次判他谋杀罪 ,一次判他剽窃罪,因为凶手杀人留字的方式是从金的小说《闪灵》里学来的。
斯蒂芬·金写了这么多恐怖小说,照理说应该是个胆大包天的硬汉了,其实恰恰相反。他胆小如鼠,并且害怕黑暗,晚上不亮灯就睡不着,“总是害怕自己惊醒过来,感到有一只潮乎乎的手抓住我的脚脖子”。他也很迷信,怕街角的黑猫,怕13这个不祥的数字,如果打字打到第13页,他一定要拚命打下去直打到页码数字吉利为止。不过与鲜血和挖出的内脏相比,他最怕的还是不能写作。他写作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发泄从童年时代起蕴藏在心中的仇恨和愤怒,所以他身不由己,欲罢不能。一旦停止写作,他就会失去理智,“我害怕自己变成疯子”。
他的写字台上放着一个读者寄给他的礼物:一个大玻璃圆球罩着一个张着血盆大嘴的响尾蛇头,每天上午他面对这件礼物写作1500字。他还没有发疯,至少现在还没有。他是否心理变态或精神失常,心理学家日后自有分晓。不过在我们看来,在科学技术充分发达的今天,文坛上竟会出现这种近于疯狂的斯蒂芬·金现象,的确值得深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