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辑英文名: Prokofiev: The Five Piano Concertos
专辑中文名: 普罗科菲耶夫五首钢琴协奏曲
艺术家: Neeme Järvi
古典类型: 协奏曲
资源格式: FLAC
发行时间: 1990年
地区: 英国
简介:

唱片公司: CHANDOS
资源出处: 原版CD抓轨
指挥: Neeme Järvi
乐团: Royal Concertgebouw Orchestra
钢琴独奏: Boris Berman(No.1, No.4 & No.5) & Horacio Gutierrez (No.2 & No.3)
专辑介绍:
2010年5月16日,尼姆·雅尔维指挥上海交响乐团在上海音乐厅演出了鲍罗丁的伊戈尔王子序曲、圣-桑第三小提琴协奏曲和肖斯塔科维奇第五交响曲。于是在这里把我手头仅有的尼姆·雅尔维的CD拿出来与大家共享。
这套普罗科菲耶夫的钢琴协奏曲全集是由CHANDOS公司将以下两张CD合辑发行的。

普罗科菲耶夫(Sergei Sergeyevich Prokofiev,1891.4.15-1953.3.5)共作有五首钢琴协奏曲,这五首钢琴协奏曲前两首作于其在彼得堡音乐学院求学期间,中间一首作于十月革命离开苏联前后,后两首均作于归国之前,都属于追求形式表达的作品,有鲜明的追求现代音响效果的印迹。普罗科菲耶夫追求钢琴的技巧表达,在这些钢琴协奏曲中,常常是跃动的节奏,很技巧化而富重量感的和弦、八度音程的技巧化组合。
降D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Piano Concerto No.1 in D-flat Major Op.10)作于1911-1912年其在彼得堡音乐学院求学期间,呈献给齐尔品,1912年8月7日由作曲家本人主奏钢琴首演。普罗科菲耶夫自己称这首作品“在乐念与表现这两方面,是我第一个成熟的作品。”作品采用单乐章,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灿烂的快板,以乐队庄重地合奏三个和弦开始,钢琴与小提琴有力地演奏序奏主题,这是普罗科菲耶夫13岁钢琴习作的移用。然后钢琴以转快展现托卡塔型轻快音群后,再平静地展开有舞曲节奏的第二主题。各乐器接替,钢琴更快地强调,经过有力的和弦终止后,在长号与低音号所奏和弦后,弦乐奏短小且含哀愁感的音型。钢琴弹三拍子节奏与滑奏组合的华丽旋律和齐奏活泼的快速音群后,通向高潮。钢琴在重复八度音程半音阶化音型之下,乐队伴奏迈向开头的序奏主题,钢琴奏八度分解和弦与乐队重复序奏主题形成结尾。
第二部分:行板,小提琴先奏出抒情旋律,钢琴继承后,先移到上声部再移到中声部,低音管、长号平静地模拟这个旋律,小提琴、中提琴继承,钢琴以有力的和弦支持,长笛与单簧管、低音管以美丽的上升旋律重迭。钢琴再强调抒情旋律,长笛与单簧管以平静的和弦相迭之际,钢琴合奏模拟同样的分解和弦静静地终止。
第三部分:谐谑的快板,弦乐以拨奏与圆号、低音号所奏的和弦开始,在钢琴半音阶进行引导下,回顾第一部分第一主题,长号与圆号交替演奏第一部分第二主题,然后移到钢琴发展。在稍慢的弦乐、长号、低音号的快速音群与钢琴轻快的节奏交织下发展。钢琴华丽的八度音程后,经过与第一部分终结部同样的发展,强调序奏主题而结束。
g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Piano Concerto No.2 in g Minor Op.16)作于1913年,当时同班好友斯密特霍夫自杀,故此曲呈献给斯密特霍夫,因原谱丢失,普罗科菲耶夫1923年凭记忆再整理而成。此曲1913年8月23日由普罗科菲耶夫主奏而首演。首演时,因为一直是节奏的激烈敲击与不协和和弦的连续,曾遭到许多人退席谩骂。多数报道称:“这种未来的音乐送给魔鬼去吧。我们是来享乐的,我家的猫也会弹这种音乐。”而当时贾吉列夫正是听完此曲而邀请普罗科菲耶夫为他创作舞剧音乐,批评家卡拉蒂吉(Viatcheslav Karatygin, 1875-1925)则称:“我确信十年后,听众会给这位年轻作曲家的天赋报以相当的掌声来为昨日冒失的嘲笑赎罪。”这部作品共有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小行板,g小调,奏鸣曲型的自由形式。呈示部以弦乐拨奏和单簧管两小节序奏作引导,钢琴左手弹分解和弦,右手出现充满忧愁的第一主题。主题在木管与钢琴间一来一往后,移至快速音群。第二主题为小快板,钢琴弹出第二主题后,不断展开华丽的音型。移至长笛与双簧管、长笛与单簧管后,稍慢一点,以乐队合奏结束呈示部。发展部以钢琴在大提琴震音背景上展开第一主题华丽发展始,以快速达到高潮,平静之后再现部钢琴一出现第一主题立即结束。
第二乐章:谐谑曲,活泼地,d小调,三段体。为快速进行的托卡塔型乐章。第一段一开始就以强烈的钢琴主题为中心,弦乐拨奏,管乐作滑稽音型夹在中间。中段是伴奏的乐队不断奏跃动性乐念,钢琴不断继续托卡塔音型。
第三乐章:间奏曲,温和的快板,g小调,三段体。第一段以乐队沉重步伐似的序奏始,钢琴进入作华丽发展。中段小提琴拨奏出明确主题并加以发展,钢琴一再奏滑奏音型,乐队与之互为纠缠,构成优美的音色效果。第三段把第一段要素作各种不同变化。
第四乐章:热情奔放的快板,g小调,A-B-C-B-A结构。A以钢琴与长笛呈示自由奔放的旋律始,钢琴以敲击手法进入,与弦乐拨奏形成对比。B速度转慢,钢琴敲出一半和弦后,单簧管、大管、大提琴奏出平易的俄罗斯风格的d小调旋律,钢琴继承后再交给大管、双簧管,圆号又以逆行。C速度转快而进入快板,长笛与弦乐拨奏造成音型交迭,乐队咆哮和钢琴和弦构成高潮。平静后,在沉重的和弦后,钢琴独奏华彩,B段要素再现,到行板趋于平静,又变成快速音群,钢琴冥想性独奏。然后乐队形成尖锐的音响,回到热情奔放的快板A段曲趣,最后进入C段要素构成的短小终结部而结束。
C大调第三钢琴协奏曲(Piano Concerto No.3 in C Major Op.26)是作曲家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他五部钢琴协奏曲中最受人们喜爱的一部。这首协奏曲音乐语言的特点,是民俗性与复调手法的结合,显示出作曲家创作出个性的高度成熟。音乐时而娇媚、时而粗野、时而安详宁静、时而幽默风趣,对比丰富,变化万端。这部协奏曲钢琴技巧的难度令人瞠目,但效果惊人,因而被称为“吃力而讨好”的作品。他已成为大钢琴家争相演奏以显示自己高超技艺的20世纪经典钢琴名作之一。
第一乐章:行板-快板,C大调,4/4拍,自由奏鸣曲式。音乐反映出明朗、乐观和盎然生趣的情绪。急速的音流引出独奏钢琴那热情洋溢、充满动力的第一主题。接踵而来的第二主题,旋律曲折、零碎,节奏机械、和声紧张而尖锐。乐曲中段钢琴上华丽的音型与乐队相互结合,像是对俄罗斯的大地,茂密森林和宽阔的草原的赞颂。尾声,重又卷入那旋风般满无节制的进行,然后猝然中断结束乐章。
第二乐章:小行板,e小调,4/4拍,变奏曲式。由主题及其五次变奏和一段相当扩展的尾声组成。乐章的主题充满一种温柔的笑意。随后的五次变奏以自由处理这一基本主题核心为基础而展开。第一变奏以与主题相同的速度进行,首先由钢琴滑奏的音型开始,以钢琴独奏的和弦单独柔和的陈述主题,随后木管组出现主题,钢琴用颤音音型为之装饰;第二变奏为快板,钢琴突然出现粗犷的风格,小号响亮地奏出主题,然后主题再加以变形,经过各种乐器进行装饰变奏;第三变奏为中庸的快板,乐曲变得少有沉着之感,乐队采用4/4拍,而钢琴采用12/8拍。钢琴的音乐以节奏重音交错的三连音音型连续为特点,乐队演奏的主题已经过变形而面目全非;第四变奏速度转慢为行板,钢琴奏起冥想性的变形主题,弦乐加弱音器为之衬托。不久钢琴奏起带有幻想味的华丽音型,快速的经过句不时出现全音阶的因素和连续的大三度平行进行,反映出法国印象主义音乐的某些影响;第五变奏是适度的快板,这里音乐又开始活跃起来,钢琴的低音区出现生动的节奏型不停地向上推进,这种节奏化的音阶上行数次反复,发展成怪诞的音乐,并越来越华丽辉煌。最后,乐队演奏扩大了的主题,钢琴以断奏一面加以华彩型的装饰,一面缓慢地结束乐章。
第三乐章:适度的快板,C大调,回旋曲式。音乐具有沸腾的舞蹈性效果,钢琴和乐队在急速的进行中相交替,技巧性的光辉转化为英勇的情绪,反映了民间节日狂欢的形象。开始由低音弦乐拨奏和大管同以气走的形式呈示出回旋曲明快的主要主题。第一插部主题的旋律并不鲜明,以附点节奏加以快速华丽的经过句为特征,乐队也用同样的音型化片断与钢琴的音响交相辉映。经过简短的主要主题的再现进入第二插部,这部分速度加快,乐队富于表情地奏出抒情的主题,旋律中含有大量的变化音,是一种现代性的音调。这段抒情乐观的音调轻柔地结束后,钢琴奏出谐谑风格的旋律。低音平淡的节奏型衬托着上声部灵巧的跳动。乐队不断与钢琴形成应答,将音乐推向热情的高潮。随后乐曲回到快板,一次次的再现主要主题,不久钢琴弹出不协和和弦的快速音群,展开机械化的效果。最后以强烈的节奏和猛然前进不协和和弦的快速音群,展开机械化的效果。最后以强烈的节奏和猛然前进之势华丽的结束全曲。
第四钢琴协奏曲“为左手而作”(Piano Concerto No.4 “For the Left Hand” Op.53)作于1931年,因为在一次大战中失去右手的著名钢琴家维特根斯坦(Paul Wittgenstein)而作,故又称为“左手钢琴协奏曲”。此曲作成之时,维特根斯坦称“我看不懂其中的任何一个音符”而拒绝接受,故直至维特根斯坦去世后3年,此作完成25年后,1956年才由普罗科菲耶夫改订,于9月6日由在二次大战中失去右手的拉普(Siegfried Rapf, 1917~)主奏首演。此曲普罗科菲耶夫自己的说明为:“第一乐章是着重于手指技巧的快速乐章,第二乐章是以平静和庄严展开的行板,第三乐章是快板奏鸣曲,第四乐章则咀嚼第一乐章。”
此部作品共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活泼地,托卡塔形态,自由的三段体。在弦乐、大鼓降B音强奏支持下,主奏钢琴奏主要主题,在十六分音符音阶化进行后,单簧管、低音管、圆号等下行半音阶性和弦进行伴奏下,钢琴奏轻松的旋律。在返回十六分音符音阶性旋律与分解和弦快速的动势,前后有单簧管悠闲的旋律,第一小提琴奏滑稽的音型。第一小提琴在弦乐伴奏下奏新乐念,主奏钢琴断奏出现细碎音。第二段钢琴奏金属般的尖锐音响,以降A音为中心作机械化重复,低音乐器作半音阶化伴奏。主奏钢琴模仿半音阶进行,在低音域展开八度强奏。第三段再现第一段,最后铜管和主奏钢琴以小三度和弦有力地结束。
第二乐章:抒情的行板。有小提琴平静的旋律开始,单簧管继承,主奏钢琴奏三连音符乐句后奏主要主题,弦乐短小应答后,中提琴、低音提琴表现这个主题,钢琴奏分解和弦。钢琴奏引子旋律,乐队发展主要主题,至高潮后,钢琴以和弦方式奏三连音符乐句,引子开头旋律经各种乐器强调后轻轻消失。
第三乐章:中板,中庸的快板,奏鸣曲式。在乐队强奏后,小号奏第一主题前半乐句,弦乐回应后,主奏钢琴呈示第一主题后半乐句,重复后进入中庸的快板。在弦乐刻划的节奏上,主奏钢琴呈示第二主题,第一主题前半部分出现于长笛与小号。第二主题再由第一小提琴奏出,第一主题前半部再由主奏钢琴奏出,第一主题后半部经主奏钢琴和木管发展后,经极快的快速音群,主奏钢琴再奏新乐念,各种乐器继承后,低音管再现第一主题前半部。第一主题后半部、第二主题以主奏钢琴为中心,由各种乐器再现,经快速音群而结尾。
第四乐章:快板,以第一乐章十六分音符快速流动的主题为主要素材来发展,全章一直处于活跃的动态中,最后干净利落地结束整部协奏曲。
G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Piano Concerto No.5 in G Major Op.55)完成于1932年夏天,于当年秋天在柏林首演,由作曲家本人演奏钢琴,富特文格勒(W·Furtwangler, 1886-1954)指挥柏林爱乐乐团协奏。这是一部很特别的钢琴协奏曲,首先它由五个乐章组成就不同寻常;再则该协奏曲钢琴技巧之难也令人咋舌,且强调钢琴的作用,钢琴分量极重,并追求结构的力量,全曲开头便是以独奏先声夺人,并一直以压倒乐队的优势贯彻始终。因此它被认为是一部确立协奏曲新概念的实验性作品。
第一乐章:火热的快板,自由的奏鸣曲式。主部主题明朗矫健,开门见山地由钢琴直接奏出,其中低音部的一个#F音要求用拳头敲奏(colpugno),效果独特,虎虎有生气。副部主题是棱角鲜明的锯齿型下行的旋律。全章的展开以敲击性的节奏造成有力的动势。再现部中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以不同的调性重迭,效果强烈而不同凡响。
第二乐章:节奏鲜明的中板。主要主题以大幅度跳跃的音程与不寻常的节奏组合为特色。第二主题较为宽广,但同样具有硬朗的性格。
第三乐章:托卡塔,有力的快板。此章的音调素材来自第一乐章主题,但经过变形处理而面目一新。这个乐章讲究令人目不暇接的速度,从头到尾以同一音型的方式——顽固音型。
第四乐章:小慢板,是全曲唯一的抒情乐章。主要主题是五声音阶式的,颇具东方色彩。对比强烈的部分推向高潮,运用低音沉重的复音音乐化音型时,弦乐奏丰富表情的旋律,长笛伴随进行,平静下来而进入快速音群后收尾。
第五乐章:轻快的快板,自由的回旋曲式。全章以快速的律动推进,气氛欢快,最后掀起高潮,钢琴上华丽的技巧与乐队辉煌的音响交织,最后在激荡人心的热烈气氛中结束全曲。

尼姆·雅尔维(Neeme Järvi)于1937年出生在濒临波罗的海的爱沙尼亚首都塔林。他在一个音乐氛围浓郁的家庭环境中长大。进入青年时代,他先是就读于塔林音乐学校,学习打击乐与合唱指挥专业,毕业之后考进列宁格勒音乐学院,师从拉宾诺维奇教授和大指挥家穆拉文斯基。1963年,年仅26岁的雅尔维被任命为爱沙尼亚广播电视乐团和塔林歌剧院的音乐指导,一人执掌两家乐团的帅印,这在前苏联乐坛实属罕见。同时,他在前苏联的一批主要乐团,如莫斯科广播交响乐团、莫斯科爱乐乐团、列宁格勒爱乐乐团之间不断地进行客席指挥。1971年,他参加罗马圣塞西利亚学院国际指挥比赛,一举夺得大奖。随后雅尔维很快得到了指挥纽约爱乐乐团音乐会的机会,获得圆满成功。1982年,他应聘为瑞典哥德堡交响乐团的音乐指导和首席指挥。仅过了两年,又被任命为苏格兰国家管弦乐团的音乐指导和首席指挥。度过了在苏格兰国家管弦乐团大获成功的四年后,雅尔维于1991年回到美国,出任底特律交响乐团的音乐指导和首席指挥。他也早已频繁地与欧美各大乐团合作,旧金山、蒙特利尔、芝加哥、费城、波士顿交响乐团、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管弦乐团的指挥台上,都留下过他那强壮而洒脱的身影。尼姆·雅尔维录制了大量被冷落的、非主流派作曲家的作品,如阿尔芬、盖德、贝瓦尔德、图宾、梅特纳、施密特、雷格、阿伦斯基、马蒂农、艾夫斯、汤普森、鲁赛尔、马丁等人的作品。至今为止,雅尔维已录制了近三百五十张CD,其中大多数是在CHANDOS旗下与苏格兰管弦乐团和哥德堡交响乐团合作的结晶。他指挥录制的普罗科菲耶夫交响曲全集、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六部歌剧组曲以及拉赫玛尼诺夫的交响合唱《钟声》,受到广泛的好评。除此之外,普罗科菲耶夫的《第六交响曲》,图宾的《第三交响曲》、《第八交响曲》还分别荣获《留声机》(Gramophone)唱片大奖1985年最佳管弦乐奖、1989年最佳工程与制作奖;肖斯塔科维奇的两首小提琴协奏曲也荣膺《留声机》1990年最佳协奏曲奖。他的两个儿子也继承父业,成长为当今国际乐坛的新生代指挥家。帕沃·雅尔维在2001年被聘为美国辛辛那提交响乐团的音乐指导和首席指挥,并将于2010-2011演出季开始担任巴黎交响乐团的音乐总监;小儿子克里斯蒂安·雅尔维是洛杉矶爱乐乐团的副指挥;女儿玛丽卡则是一位长笛演奏家。
专辑仅供试听,请勿用其牟利,如有需要请购买正版,支持你喜爱的艺术家。
驴友们下载请有足够耐心,谢绝催源,只要我们学校的网不抽风就会有资源的。请驴友帮留源。
供源时间:工作日08:00-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