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悲惨世界
英文名: Les miserables
别名: Les misérables
资源格式: MP3
版本: 更新中
发行时间: 1862年
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简介:

【悲惨世界(Les Miserables)简介】
Les Misérables (literally "The Miserable Ones"; usually pronounced /leɪ ˌmɪzəˈrɑːb/; French pronunciation: [le mizeʁabl(ə)]), translated variously from the French as The Miserable Ones, The Wretched, The Poor Ones, The Wretched Poor, or The Victims, is an 1862 novel by French author Victor Hugo and is widely considered one of the greatest novels of the 19th century. It follows the lives and interactions of several French characters over a twenty-year period in the early 19th century, starting in 1815, the year of Napoleon's final defeat at Waterloo.
The novel focuses on the struggles of ex-convict Jean Valjean and his experience of redemption. It examines the nature of law and grace, and expounds upon the history of France, architecture of Paris, politics, moral philosophy, antimonarchism, justice, religion, and the types and nature of romantic and familial love. The story is historical fiction because it contains factual, historic events, including the Paris Uprising of 1832 (not to be confused with the much earlier French Revolution).
Les Misérables is known to many through its numerous stage and screen adaptations, such as the stage musical of the same name, sometimes abbreviated "Les Mis" (pronounced /leɪ ˈmɪz/).
《悲惨世界》(Les Misérables),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于1862年所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是十九世纪最著名的小说之一。小说涵盖了拿破仑战争和之后的十几年的时间。故事的主线围绕主人公获释罪犯冉阿让(Jean Valjean)试图赎罪的历程,融进了法国的历史,建筑,政治,道德哲学,法律,正义,宗教信仰。1958年法国导演让.保罗•李塞诺拍摄过同名电影,2006年日本出品了根据原著改编的动画片《悲惨世界少女柯塞特》 。《悲惨世界》也是百老汇著名的音乐剧,是音乐剧史上上演时间仅次于《猫》的旷世佳作。
【作者简介】
维克多•雨果2007年02月21日 星期三 15:59雨果(1802~1885)Hugo,Victor 法国作家。1802年2月26日生于贝桑松,1885年5月22日卒于巴黎。雨果幼年曾随当将军的父亲到过意大利、西班牙等地。母亲是波旁王朝的拥护者,对他少年时期影响颇深。1814年,雨果随家庭到巴黎。
早期创作 从中学时代,雨果便爱好文学创作,开始写诗。1819年,与诗人维尼等人创办《保守文艺双周刊》,经常在刊物上发表诗作,很多是拥护波旁王朝、歌颂保王主义和天主教的。1822年发表第一本诗集《颂歌集》,获得路易十八的年金赏赐。后相继出版《新颂歌集》和《颂诗与长歌》,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所突破。在此期间,还发表两部中篇小说《冰岛魔王》与《布格•雅尔加》。1824年,自由主义日趋高涨,他的政治态度也有所改变,与浪漫派文艺青年缪塞、大仲马等人组成“第二文社”,开始明确反对伪古典主义。1827年,雨果发表的《〈克伦威尔〉序言》,是他为自己的剧本《克伦威尔》撰写的。剧本因不符合舞台艺术要求,未能演出,而这篇序言则成为声讨古典主义的檄文、浪漫主义运动的重要宣言、浪漫主义文艺理论的经典。雨果本人也因此被公认为浪漫主义运动的领袖。序言里提出浪漫主义的美学主张,宣扬滑稽丑怪与崇高优美的对照原则,力图扩大艺术描写的范围。从这一年起直到1840年,他以丰富的戏剧、诗歌以及小说创作显示出浪漫主义的实绩。主要有批判专制王权的戏剧《玛丽蓉•德•路尔墨》(被禁演),歌颂希腊民族解放斗争的诗集《东方吟》,批判不合理法律制度的小说《一个死囚的末日》。1830年,发表的《爱尔那尼》是浪漫主义戏剧代表作。剧本叙述16世纪西班牙贵族出身的强盗为父复仇而与国王抗争的故事,具有明显的反封建色彩,艺术上打破了古典主义关于悲喜剧的界限,显示了浪漫主义丰富多采的风格。此剧在演出时,古典主义派与拥护浪漫主义的文艺青年在剧场内外斗争激烈,最后演出大获成功,标志着浪漫主义的胜利,成为法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事件。 1831年,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问世。小说通过描写善良的吉普赛少女爱斯梅拉尔达在中世纪封建专制下受到摧残和迫害的悲剧,反映了专制社会的黑暗,反动教会的猖獗和司法制度的残酷,突出了反封建的主题。故事情节复杂,人物性格夸张,整部作品以色彩浓郁的笔墨写出,充分体现了浪漫主义小说的特点。在《巴黎圣母院》之后,雨果又相继发表了浪漫主义戏剧《吕克莱斯•波尔吉》、《玛丽•都铎》、《昂杰罗》,诗集《秋叶集》、《黄昏之歌》、《心声集》、《光与影》,小说《穷汉克罗德》以及杂文《文学与哲学杂论》等。这一时期的作品充满了反封建反教会的精神。 流亡期间的创作 七月王朝金融资产雨花台烈士陵园阶级统治的建立和巩固,使雨果逐渐在政治上采取了妥协态度。1841年,他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此后,他在文学创作上比较沉寂。1848年六月革命后,他逐渐走向共和的立场,在总统选举中,他投票支持路易•拿破仑,不久,又成为他的反对派。1851年路易•拿破仑发动政变,宣布帝制,大肆进行镇压,雨果被迫流亡国外,达19年之久。
流亡期间,雨果从未停止过文学创作,并以笔作武器,对拿破仑的独裁政权进行斗争。1852年出版辛辣嘲笑拿破仑三世的政治小册子《小拿破仑》,撰写了揭露政变过程的小册子《罪恶史》。1853年著名的政治讽刺诗集《惩罚集》问世,它充满革命气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鼓舞爱国志士的反纳粹的斗志。1856年出版的《静观集》概括了作者1830~1855年间的思想感情。他的《历代传说》是法国文学史上主要的史诗作品。全书共3卷,以圣经故事、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为题材。雨果在流亡期间的其他文学作品有诗集《街头与林际之歌》 ,长篇小说《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文艺批评专著《论莎士比亚》。 《悲惨世界》是雨果最重要的长篇小说,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杰作。小说篇幅浩大,共5部。主人公冉阿让是贫农出身的工人,一直帮助姐姐养活7个孩子,因饥寒交迫,偷了块面包而被判苦役,多次越狱,又被加重处罚。出狱后,在米里哀主教感化下,立志从善,改名换姓,经营工业,促进小城的繁荣,赢得当地人的推崇,当上市长。为了解救被误认的无辜者,毅然自首,再度入狱。为了实践自己对被遗弃而死于贫困的女工芳汀的诺言,逃离监狱,收养她的女儿珂赛特,隐居巴黎。珂赛特长大后,与马利尤斯相爱。马利尤斯参加1832年起义,起义失败时身负重伤,被冉阿让冒着生命危险救出。最终长期追捕冉阿让的警长沙威面对多年舍己为人的人格力量,精神发生崩溃。整部小说突出了贫穷人民悲惨的命运和处境的主题。作者通过冉阿让、芳汀、珂赛特的不同经历真实地表现了劳动人民苦难生活的画面,而且以更加丰满有力的形象描绘把劳动人民的悲惨与不幸完全归咎于社会的压迫和资产阶级社会的“文明”。 晚期创作1870年拿破仑三世垮台,雨果回到巴黎,受到巴黎人民的热烈欢迎。在普法战争期间,他以激昂的爱国主义热情投入斗争。他发表演说鼓舞人民斗志,并报名参加国民自卫军。巴黎公社时期,他在布鲁塞尔。开始他对公社不甚理解,公社失败后,他挺身而出,为被判罪的公社社员辩护。还曾刊行诗集日记《凶年集》,表达了对普法战争和在巴黎公社时期的思想感情。 《九三年》是雨果最后一部重要作品 。1862年开始创作 ,1872年完成。作品以1793年法兰西共和国军队镇压旺岱地区反革命叛乱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为题材,表现了资产阶级革命中惊心动魄的历史内容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斗争规律。封建贵族的凶狠残暴、雅各宾专政时期的革命气氛、共和军的英勇善战,都得到了生动的描绘。
雨果晚年仍笔耕不辍,先后完成诗集《做祖父的艺术》、《历史传说》、《精神的四种风尚》,政论文集《教皇》、《至高的怜悯》和一部戏剧《多尔格玛达》。
【目录】
第一部芳汀
第一卷一个正直的人A Just 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