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这是《纽约客》上一条广为传播的经典评论。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社会文化的宽容与多元,网婚以其独有的特性吸引着越来越多人的眼球。君不知谈婚论嫁为何人,也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英国思想家爱理斯曾对婚姻做过很高的评价,他说:“婚姻是生命的最高境界。” 然而,网婚作为一个时代的新现象,已经引起学界的普遍关注。
关于网婚的起源,一种观点认为其起源于中国台湾一家女性网站推出的“同居理想国”游戏,在此游戏推出后,中国的网络游戏营运商见这种游戏倍受欢迎,随即争相效仿,由此网婚产生。也有人认为网婚发源2001年成立的天涯虚拟社区的“天涯婚礼堂”。总之,网婚出现后不久,就渐渐形成一种潮流。
目前我国的网婚主要以两种形式存在,网婚网站和网游网婚。许多网游都设置了结婚的环节。
网婚产生的原因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李国瑞教授告诉人民网记者,青少年大多孤单、敏感,他们可能抱着新奇、尝试的心态参与网婚以减少孤独感;成年人也抱着尝试的心态,希望在现实中得不到的东西能够在虚拟世界里得到满足。李教授解释道,每个成年人有一种“本能”的需求,当现实的婚姻已经无法满足温暖和浪漫等情感需求时,就会趋向网婚,回归婚姻初期的感觉。
李教授的观点与国内其他学者不谋而合,上海师范大学的王正平、胡中元曾在《青少年“网婚”现象的伦理考量》一文中的分析:“青少年时期的孩子有着特殊的心理需求和渴望,而计划生育的施行、家庭住房条件的改善等进一步减少了他们与同龄人相互交流的机会,使孩子们更加容易孤单、敏感。因此,‘网婚’现象在青少年中出现。”苏州大学的吉梦喆和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魏永利曾指出:“‘网婚’为欲求的宣泄提供绝好场所。‘网婚’是一种理想化和幻想化的虚拟婚姻,似乎纯粹而完美,一些人步入虚拟的婚姻天堂,在那里尽享‘婚姻’的快乐而不必感受现实婚姻中的压力、责任和危机……在那里他们可以得到现实婚姻所得不到的理解、同情、平等、尊重和情感支持,甚至还可能得到性的满足。”
也有些网民认为,网婚的出现没有什么奇怪的,通过交往网站,网络游戏等网络媒介,一旦在适当的时机遇到适当的人,一旦在交流中达到共鸣,网婚这种化学反应就水到渠成了。
网婚对现实婚姻的危害
网婚对于一些心理健康和承受能力较强的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缓解精神压力;对于思想还不够成熟、自控自律能力弱的人来说,他们在网络游戏里的道德防线、是非观念等多少会影响他们将来对人生和婚姻等问题的价值取向。
从家庭责任来看,网婚使网民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网络家庭的规则。网络家庭中的夫妻双方几无真实的权利与义务可言,随时可解除婚姻。视家庭如游戏,完全不考虑其后果。我们不禁担忧,一旦青少年习惯和认同了这种游戏规则,将对现实家庭及其家庭观念产生巨大冲击。
据《新周刊》中国情爱报告调查:在被问及“你跟什么样的人发生过一夜情”时,参与调查的6263人中,32. 22%的人承认是网友;另据一项名为“网络10大罪状”的网上民意调查公布的结果显示,网络外遇为网络十大罪状之首。许多已婚人士因为迷恋网络情人,就不自觉地疏远了与现实生活中家人的交流,从而造成了家庭成员情感的缺失和淡化,以致影响到家庭的稳定和婚姻的维系。
学者眼中的“网婚”
李国瑞教授告诉记者,目前网络游戏上的网婚还是个边缘化的东西,在网络上获得虚拟情感这种行为很难界定。所以,我们不要着急去界定它,不要用社会现实去批判。例如,高中女生在手机简讯里互称“老婆”,这表明虚拟的方式是人类新的交际方式,满足心理的一种新的方式。
李教授认为,仅仅存在于虚拟游戏中的网婚是没有问题的。如果一个人沉迷网络,其行为将受到影响。一旦走出虚拟空间,发生一些变化,就有问题了。对于虚拟和现实如何区分,个体应该有一个界限,任何触犯现实生活的虚拟行为都是有问题的。李教授提出,纯粹的虚拟,应该是在一天当中,以现实为主,虚拟为辅。作为一个主体,应该约束自己的行为,一旦沉迷于网婚,应当迅速从虚拟游戏回到现实生活中。
复旦大学教授顾晓鸣曾指出,“网婚”或许就是21世纪这个虚拟时代来临的标志。为什么会出现“网婚”?就是人有许多隐蔽的欲望不想显示给别人看,但又想实现这个欲望,这需要通过虚拟空间来实现。“网婚”是一种值得深入观察的当代文化现象,它是人类在坚持一夫一妻制情感困境中的一种尝试。现实中,离婚往往是“想换一个处境”的想法的沉重后果,但“新妇不如故”的体验往往伴随着结了却离、离了又结的人们,虚拟的网络以它特有的方式显露出它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