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学英语的时候,读过一篇文章,为的是教会英语“隐私”、“私密”这个词的用法。文章说,一对恋人在看电影时说话声音太大,以致干扰了其他观众,旁人抱怨说:“我什么都听不清了……”那对恋人以为人家对他们的隐私好奇,居然很生气地反驳道:“本来这就是我们的私人谈话……”有天坐地铁,还真遇到了这样的人,一直用手机和对方大声地“直播”自己的烦心事,我在旁边被迫听到了她的情感隐私,不胜其烦之下又想起了那篇短文,我几乎想说:拜托,我不想知道你的隐私!
每个人都有不能也不该与别人“分享”的隐私,就像每个人的体质都有微妙的差异,不可能彻底重合,离得太近就会出问题,而后者就是现在医学的难题。因此,西医在开创之初就将目标设定为疾病,而不是病人,病人的体质再不同,引起疾病的细菌、病毒总是同一种吧,于是避重就轻地选了治病的捷径。但是,这并没有解决后来问题,比如输血、器官移植时遇到的“异体排斥”问题,比如越来越纯净的个体对环境乃至他人过敏的现象,都使瞄准病因,放弃病人的医学一筹莫展。
我知道一个特殊病例,有个女人对自己丈夫的精子过敏,这种夫妻间不可能调和的矛盾,让她几次因此离婚,每次酝酿已久的“造人”计划都因为她的严重过敏反应而失败。医生也没办法,最终只能给出一个超过医学范畴的治疗建议:找个有孩子的离异男士结婚,同时在激情时分,务必采取严密的隔离措施。这只是个极端例子,更加普遍的过敏比比皆是,过去在发达国家才会高发的“过敏性哮喘”,现在已经是中国孩子的常见病,因工业化的“洁净”代替了农业化的“污浊”,人们接触异物的机会少,免疫系统自然变得“短见识”,一旦遇敌,就会兴师动众地引起轩然大波。所以,研究过敏的专家说,一个和牛一起长大的孩子,是不会过敏的,因为他从出生开始,就生活在充满了异体抗原的环境中,对异物早就熟视无睹的免疫系统,给他带来了身体的平安。
我认识一个心理学家,他的任务就是接受心理有问题人的情感“倾倒”,这种最近距离接近隐私的工作对他伤害很大,就像一只装满了负面情绪的“垃圾桶”,为此,他也要不断自己做心理调理,甚至求助其他心理医师,将自己的“工伤”治愈。每次看到他苦不堪言的时候,我都佩服那些对别人的隐私永远保持好奇心、探究欲的人们,他们一定像那个和牛一起长大的孩子,早就被绯闻、逸事练就了百毒不侵的“金身”,如果换在医学上,这可是现在的稀缺体质。
●佟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