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眼科权威蔡瑞芳近日宣布停做激光近视矫正手术。该消息震动了业界。昨日,作为A股眼科医学惟一的上市公司,爱尔眼科股价遭遇重挫。与此同时,这一消息引发很多疑问,这种手术究竟有多大风险,已经做了该手术的消费者该怎么办?
称部分患者手术十多年后视力下降
据台湾媒体报道,台湾地区最早引进激光(雷射)近视矫正手术的台北医学大学眼科兼任教授蔡瑞芳,最近宣布不再做此手术。蔡瑞芳表示,因长期观察发现,不少当年接受激光近视矫正手术的患者十多年后视力明显下降,可能和当年动刀后角膜瓣发炎有关。且手术后易出现眩光、夜间视力减退及眼睛干涩症候群等并发症。
报道称,蔡瑞芳最近接到十几例受不了并发症而就诊的个案,大多是四、五十岁的中年人,且视力在短时间内明显减弱,日常生活及工作都大受影响。
台湾媒体的上述报道,昨日在大陆引起网络媒体的高度关注,“台湾知名眼科医生宣布停做激光近视手术”的微博以超过2万次的转发,居新浪微博热门转发第二位。
不过,蔡瑞芳昨日晚些时候接受媒体采访时又表示,停做激光近视矫正手术产生的轩然大波是一场小误会。
蔡瑞芳称,不继续做激光近视矫正手术,并不是因为认为激光手术有潜在危险或是有问题,而是有其他的考量。
他说,他确实有发现多例患者在术后一切良好,但手术多年后出现视力恶化的并发症,而且无法借由手术后戴眼镜来矫正视力,经过各种检测,并没有发现有眼睛上的问题,后来他发现,这些患者的特点是都有慢性的眼睛发炎问题,因此他推断,可能是因为患者本身就有眼睛慢性发炎问题。
台官方称不会禁止激光近视手术
蔡瑞芳的激光近视矫正手术“封刀说”,昨日也在台湾眼科医界投下重磅炸弹。台当局“卫生署医事处长”石崇良昨日回应媒体称,除非医师的见解发表在国际期刊,且经医学会的科学讨论认为手术确实不再适合,否则“卫生署”不会禁止这项手术,其他国家和地区也未明文禁止雷射近视手术。
台湾眼科医学会理事兼雷射屈光手术召集人丘子宏指出,激光近视手术可让九成五患者视力恢复达零点八以上,虽偶有极少数医师质疑安全性,但其实手术非常安全,出问题的多半是未严格筛检病人,如对某些不适合开刀的病人(如干眼症、圆锥角膜)贸然手术所致。 本报记者 刘夏
■ 影响
爱尔眼科股价大跌 董事长称“手术安全”
年报显示,激光手术2010年贡献收入2.81亿元,占据总收入的43.90%
作为眼科医学行业惟一一家A股上市公司,激光近视矫正手术是爱尔眼科的主要业务之一。
医疗器械板块一度全线下挫
受“蔡瑞芳宣布停做激光近视矫正手术”消息刺激,昨日,爱尔眼科开盘后放量下行,盘中最低跌至21.90元,跌逾6%,截至收盘,收于22.74元,下跌2.49%。
在爱尔眼科的带动之下,整个医疗器械板块一度盘中全线下挫。不过,截至收盘,除爱尔眼科跌幅居首,其他个股均飘红。
昨日,爱尔眼科董事长陈邦公开回应称,“我们认为该手术是安全的,蔡瑞芬的决定仅代表其个人观点,目前并没有科学证据的支撑。”他表示,股价的涨跌是市场行为,目前公司运营一切正常。
陈邦介绍说,爱尔眼科截至目前进行了约55万只眼的近视激光手术。临床数据显示,激光近视矫正术后累积不良事件率非常低,仅约0.6%。“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机构停止这个手术,我们也没有停止这个手术。”
手术价格持续上升
2009年IPO登陆创业板后,爱尔眼科加紧扩张,飞秒激光手术在各类激光手术中占比不断提高,带动激光手术平均价格持续上升。
去年半年报显示,2011年上半年,爱尔眼科激光手术平均单价为8068.42元,较2006年每例4204.44元的价格增长了近一倍。由于飞秒激光手术毛利率较高,其占比提高也带动激光手术业务毛利率提升。
2011年上半年,爱尔眼科激光手术毛利率为72.60%,同比增加1.71%,遥遥领先公司其他手术项目(白内障手术毛利率45.57%,眼前段手术29.56%,眼后段手术40.02%)。爱尔眼科年报显示,激光手术2010年贡献收入2.81亿元,占据总收入的43.90%。(刘夏)
■ 调查
手术费5000-14800元不等
眼科医生称,手术本身不存在问题,背后庞大的利益驱使医生将不符合手术条件的患者领向了手术台
据了解,施用激光矫正手术的医院均需要由国家颁发资质证明。对这些专业眼科机构来讲,在相关手术前,必须要对患者进行术前检测。一方面,根据先天条件,监测眼部环境和角膜质量,如是否过于干涩等;另一方面,判定年龄条件是否符合,一般18岁成人后即可。
“一旦在手术前医生判定不符合要求,需要向患者说明缘由。但由于特殊的利润空间,某些医生选择对患者隐瞒,此外,还有一部分患者执意忽略并发症就诊。”北京某私立医院眼科主治医师称。他表示,价格问题比较敏感,跟医院有关,跟服务有关,跟医生也有关系。
记者从北京民众眼科医院了解到,激光近视矫正手术的手术费用大约在5000元左右。经过技术改良后的飞秒激光手术要高一倍,单纯手术费9880元,个性化(如患者患有散光,或需夜间工作等)手术费为14800元。
上述医师透露,手术本身不存在问题,是背后庞大的利益,驱使医生放弃医德,将不符合手术条件的患者领向了手术台。
据了解,现在很多医院都能做类似的手术,不仅有爱尔眼科,瑞视眼科、沪申五官医院解放军八五医院等,很多外资私立医院和三甲医院都可以施用。 本报记者 刘夏
我国每年约150万近视人群接受手术
据称,目前该手术由机器操控,不可能出现偏差
福州东南眼科医院提供资料显示,中国每年约有150万近视人群接受激光手术。激光手术发展30年来,中国有几千万的近视眼人群接受了激光手术。
这一庞大数字会否在术后面临危险?北京民众眼科医院相关人士昨日表示,数据统计,这一手术术后出现副作用或并发症的比率低于1%。
上述人士称,蔡瑞芳所描述的“利用雷射刀将近视病患角膜环切”、“以雷射刀切去下层角膜”等,指的是二三十年前准分子激光手术。如今,相关技术早已改进,全电脑控制,精确度更高。
北京某私立医院眼科主治医师表示,该项手术早期需要手动,但现在完全由机器操控,不可能出现偏差。“在这项手术里面医生起的作用其实非常少,医疗器械硬件上没有问题,技术本身已经非常成熟”。 本报记者 刘夏专家提醒:近视600度以上不适宜手术
许多高度近视的患者备受近视之苦选择了激光矫正手术,以为从此可以“一劳永逸”。专家提醒,事实恰好相反,高度近视,即600度以上的患者是不适宜做该项手术的,因为近视度数越高,角膜就会被削得越薄,并发症的出现几率更高。眼底视网膜变性的患者同样不适宜接受手术,因为这类患者更容易发生视网膜脱落。此外,严重干眼患者也不能接受手术。专家提醒,激光近视矫正手术因人而异,除非职业或生活需要,并且符合手术条件,不是万不得已,最好还是以戴眼镜解决近视问题,毕竟这是有创伤的手术。
■新快报记者 陈杨
日前,台湾眼科权威质疑“准分子激光治疗近视”有后遗症,遂宣布从此不再做此手术。此事引发了行业震动,也引来越来越多的近视患者的关注。记者昨日采访了数名曾接受过此类手术的市民,对方均未出现异样。在随机采访的市民当中,有八成受此消息影响,因担忧风险,不再考虑做该类手术。
多名患者表示手术效果理想
6名接受新快报记者采访的市民,他们接受准分子激光治疗近视的时间分别有1-10年,但均表示视力暂时未出现下降,仅个别人表示,相比术前,手术后的眼睛不堪熬夜。
从事服装设计行业的陈先生10年前接受了准分子激光手术,当时可谓是敢吃螃蟹的第一批患者。“当时我一只眼睛近视300度,一只近视600度,戴眼镜很不方便,所以就想到了做这个。”陈先生表示,当时其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完成手术,术后三天曾出现视力模糊,但取掉保护眼罩后就好了,至今仍感觉视力不错。“平时都没觉得有啥不同,就是对电脑久了才会不舒服,但我想正常人也会这样。”
2009年,为了当兵而在广州某权威眼科医院做了手术的阿彬曾一度出现眼睛发炎、红肿。不过,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阿彬表示事后一段时间,眼睛已康复,目前视力良好,“没有感觉哪里不妥”。
“平时感觉都没问题,就是有时熬夜眼睛比较辛苦。”王先生告诉记者,为了考公务员,曾近视四五百度的他于去年在医院做了手术,目前视力仍有1.2。
八成受访者担心有风险弃用
此外,新快报记者昨日就此事件随机采访了20位年龄段在20-35岁的市民,八成受访者均表示,不考虑或放弃考虑准分子激光治疗近视的想法,个别市民持观望态度。
“我大学同学当年为了考深圳狱警就去做了,效果还好。本来我也打算去做,但看了这个报道,我都不敢去了。”在媒体工作的曾先生表示,自己近视已有多年,因嫌戴眼镜麻烦,曾有打算做准分子激光手术,但现在担心有后遗症而打算放弃。
一直坚持戴隐形眼镜而不选择做激光手术的黄小姐昨日向新快报记者说出了原因。“这个技术也就是近20年的事,谁也不清楚20年后,或者30年后会发生什么,如果突然瞎了怎么办?”
而另一位在企业上班的吴小姐则对此消息持观望态度。她表示曾经打算去做准分子激光手术,但昨日看了该新闻,她认为还需了解更详细的内容才好做决定。“这毕竟是个手术,如果说很多人都出现这种情况,我肯定就不做了。如果只是极少数,我还是会考虑做的。”
起因
疑有后遗症 台专家停做镭射手术
据台湾媒体报道,台湾地区最早引进镭射近视矫正手术的台北医学大学眼科兼任教授蔡瑞芳,最近宣布今后不再做此手术。蔡瑞芳表示,因长期观察发现,不少当年接受“准分子镭射层状角膜成型术”(LASIK)手术的患者十多年后视力明显下降,这可能和当年动刀后角膜瓣发炎有关。
台湾眼科医学会则强调,镭射近视手术副作用或并发症的比率低于百分之一,只要严格筛选病人及注意手术过程,是“一种相当安全的手术”。至于常见的并发症如眩光、夜间视力变差及干眼症问题,台大医院眼科医师王一中强调,近年来镭射仪器已大幅进展,包括前导波镭射、虹膜定位仪等,都会使可能并发症降到最低。
台当局“卫生署医事处长”石崇良也强调,除非医师的见解发表在国际期刊,且经医学会的科学讨论认为手术确实不再适合,否则“卫生署”不会禁止这项手术,其他国家和地区也未明文禁止镭射近视手术。
影响
事件冲击近视矫正医学市场
爱尔眼科股价下跌2.49%
台湾眼科权威蔡瑞芳宣布“封刀”一事,不仅重创这项成名不足20年、但覆盖速度极快的技术,也冲击了近视矫正医学市场。昨日,A股上市公司——在我国眼科市场占有率最高的连锁医疗机构爱尔眼科股价放量下跌,尾盘报收22.74元,跌2.49%。
爱尔眼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全球每年1000万人做该手术,出现几百例并发症属于正常,这与手术质量有关。公司称,近视矫正手术占整个集团业务量的1/3,临床从未发现过严重的并发症患者,集团内部大量员工包括副总裁郭宏伟等均已实行过该手术。
昨日爱尔眼科董事长陈邦也公开表示,“我们认为该手术是安全的,蔡瑞芳的决定仅代表其个人观点,目前并没有科学证据的支撑。”省卫生厅:已组织专家了解情况
根据情况决定是否会对该技术重新评估或禁止;广州市内各大医院未见严重后遗症患者
■新快报记者 陈杨
昨日,新快报记者了解到,我省引入该技术不足20年,目前市内各大医院未发现严重后遗症患者,但专家对此技术的看法不一。省卫生厅医政处则表示,已组织专家了解情况,至于是否会对该技术重新评估或禁止,将根据了解到的情况再做安排。
支持方 手术安全 并发症低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激光近视治疗中心主任钟敬祥教授表示,“我不知道报道所说的十多年前的手术是哪一种。最早国内做的是PRK手术(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是在角膜表面切缺,而现在做的是LASIK手术(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是在角膜层间切缺。”钟敬祥说,目前采用的LASIK手术安全性、稳定性非常不错,并发症概率极低,但要严格筛选病人。据其介绍,该院年均开展四五百例LASIK手术,没有发现出现严重后遗症的患者。
作为省内及国内最早开展LASIK手术的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也表示,该院自1994年开展准分子激光手术治疗近视,至今累计手术人数约8万例,手术并发症极少,只有极少数的病例出现近视度数的欠矫或过矫。“根据我们的经验和欧美的临床病例研究,LASIK手术的并发症即使发生,通常在术后早期,而且多能进行再处理,极少出现严重影响视力的情况。”该中心专家表示,评价一个治疗方法的疗效和安全性,应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多中心临床评价,做出科学的论断。
反对方 风险较大 不大赞同
广东省视光学会名誉理事长、眼科专家甄兆忠介绍,准分子激光治疗近视的技术比较成熟,仅广州就有约20家医院开展。“我们不能否认它的优点,但在角膜上动手术,角膜组织发生变化,确实会有小部分人出现并发症、后遗症,而且这个并发症随着时间的延长会越来越多。”甄兆忠说,目前所了解到的并发症就有干眼症、夜间眩光等,也因此导致选择该手术的市民呈下降趋势,没有早些年火爆。
北京大学医学部眼视光中心主任谢培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该中心已接待过100多名接受LASIK手术治疗近视失败的患者,“这些失败案例都是因为在手术过程中眼角膜削太薄之后,患者眼部压力让角膜发生恶性膨出,使眼球向前凸起来后产生的。”谢培英表示,因此手术风险较大,她个人不大赞成用激光治疗近视眼。
中立方 监管不严 技术参差
广州某三甲医院眼科教授向新快报记者透露,该手术本身安全性较高,但由于目前开展的医疗机构很多,技术参差不齐。“有的医院为了经济效益,放宽了手术适应症,本来不必要做的也做了;有的就在消毒那关把控不是很严,留有隐患。”该教授表示,该情况还需卫生行政部门加强监管。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主任医师王乐今接受媒体采访时也强调,在国外该项手术的要求要比中国严格得多,只有近视在600度以上和两只眼睛屈光度相差悬殊才会采取该方法进行手术。“但LASIK手术引入中国后,一些医院只从经济利益考虑,不从患者的角度考虑,不对患者把关,使得这项技术在国内有一种市场化趋势。”
回应
省卫生厅医政处副处长孙炳刚:是否禁止要看了解到的情况
广东省卫生厅医政处副处长孙炳刚介绍,我省开展准分子激光治疗近视手术源于1994年,近两年已根据卫生部印发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将其归为“第二类医疗技术”(即安全性、有效性确切,但风险较高的技术)加强管理。
“我们已关注到这个事情,正组织专家做进一步的了解。”孙炳刚表示,由于该消息讲述得并不详细,而且涉及学术问题,因此还需向专家了解及核实。至于是否会由此重新评估该技术或禁止开展,孙炳刚表示将视了解的情况再做下一步工作安排。
链接
不适合做LASIK手术的人群
●18岁以下,50岁以上
●眼底有病变
●眼压偏高
●患有青光眼、兔眼等眼科疾病
●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
●有眼部活动性炎性病变,如急性结膜炎、角膜炎等
●近视度数过浅或过高不适宜,最好控制在400度到1000度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