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每个人都有做事拖延的时候。“总是要等到睡觉前,才知道功课只做了一点点;总是要等到考试后,才知道该念的书都还没有念”,罗大佑的《童年》里有拖延学业的影子;中国明清之交开始流传的《明日歌》也唱到“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根据美国芝加哥德保尔大学心理系副教授约瑟夫•费拉里发布的一项调查结果,人人都有点“拖延症”,其中,20%的成年人是患上了真正的拖延症。
最早在圣经中,希腊文的“拖延”一词更多被译成“罪过(sin)”,这个看似小打小闹的毛病,确实让许多人吃尽了苦头。在学业上,费拉里就指出,70%的大学生存在学业拖延的状况,具体体现为先玩后学,迟交作业,“突击”考试等。在工作上,则表现为经常性地迟到,工作进程一再拖后,总是把难度大的任务拖到最后,这些人往往给人以“不靠谱”之感,不仅职场晋升遇到无形的阻力,还有40%的人因此而蒙受了经济上的损失。
“拖延说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病症,但确实可以算是一种普遍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在接受《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时,北京安定医院心理科西英俊博士指出:
一方面,有些人格特质是滋养拖延这一毒瘤的沃土,典型的三种类型是:一是强迫型人格,这样的人往往有些完美主义,害怕失败,多是慢工出细活,他们的不合理认知在于“我必须做得一点瑕疵都没有,否则就死定了”。二是依赖型人格,这种人在孩提时就被过度关爱,遇事摇摆不定,很难独立成事,他们的信念是“变得没有别人的帮助,我肯定做不好。”三是逆反型人格,这种人对自我控制感极其敏感,本来喜欢做的事一旦被别人交代去做,他们就用拖拉来对抗被剥夺的自主感。
另一方面,有些拖延是因为尝到甜头而愈演愈烈的,比如经常考前临阵磨枪又侥幸过关后,学生就形成临时抱佛脚的习惯,而那些每每在最后时间里逼出急智和灵感的人,也会习惯性地背水一战,像新晋写手邦柏妮、郭敬明就喜欢在编辑开了印刷机时才开始赶稿。也有因为以往教训而退缩的,当任务难度过大,缺乏有效的激励和奖赏时,人们也容易将工作一拖再拖,养成拖延的习惯。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不是以上原因,但突然从一个风风火火的人变得拖延,也可能是某些精神疾病的早期变现,要注意区别。当然,此时,最好的办法就是求助于精神科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