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警一号
Image:11615030405551896.jpg 空警一号 :“空警一号”是用图-4轰炸机改装的,但作为预警机来说,图-4机内空间有限,无法安装过多的机载电子设备,因此不太适合作预警机的载机使用
图-4飞机中段的炸弹舱等几个舱段全部改装成密封舱,用于安排雷达操作员和控制人员。“空警一号”的主要分系统包括警戒雷达系统、数据处理系统、数据显示和控制系统、敌我识别系统、通信和数据传输系统、导航和引导系统及电子对抗系统。然而,实质上“空警一号”只是将雷达站移到空中,拓展探测范围和减小盲区,性能与50年代早期的预警机相当,在指挥引导能力上还较为有限,与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预警机还有较大的差距。根据已经公开的资料,“空警一号”对低空目标的探测面积已相当于40个п-3地面雷达站,这对改善当时的我国防空能力还是非常有实用价值的。
1971年6月10日,“空警一号”开始首次试飞,随后进入试飞阶段。但在试飞过程中发现很多问题。首先,在起飞过程中飞机跑偏,飞行员极力控制飞机,才使其沿跑道中线扭秧歌一样地滑跑起飞和降落,升空后也有偏航滚转的趋势,飞行员在数小时的飞行中时刻要用力蹬舵。后来经过测试,发现是发动机功率加大后,螺旋桨侧洗流打在垂尾上造成的偏航力矩所致。图-4原装的ащ-73тк活塞发动机是右旋,而涡桨-6是左旋,原设计对右旋的气动力矩补偿措施全部失效,造成飞机左偏右倾。中国技术人员解决这个看来很棘手的问题却只需一把扳手,将左右发动机油门推杆调整成固定8度,造成左右推力不同来补偿这个偏航力矩。
试飞中出现的另一个问题却没有如此简单。由于位于垂尾前方的雷达罩厚度大且边缘钝,飞行中罩后气流产生分离引起紊流,作用在垂尾上产生振颤。振颤不仅容易使空勤人员感觉疲劳,也容易使飞机结构疲劳。从1972年9月开始,设计组开始着手排除振颤。采取的手段是在天线架上安装船形整流罩,并在垂尾上加装动力吸振器。经过反复试验,证明这些手段是有效的,成功地将振颤遏止在允许范围内。
“空警一号”全部改装完成后,进行了几百小时的飞行测试。中高空模拟目标是轰-6轰炸机,海上低空目标用安-24运输机模拟。“空警一号”对轰-6的探测距离能够达到300~500千米,对海上低空飞行的安-24探测距离达250千米。“空警一号”也针对海上舰船进行了试验,探测大型猎潜艇一类目标的距离达300千米。虽然当时“空警一号”采用的全是电子管系统,连指挥计算机都是电子管晶体管混合电路,但在探测距离上却丝毫不逊色于国外同时代的先进预警机。“空警一号”落后在雷达数据处理和信息传送环节上。由于缺乏实用的人机界面,不得不依靠手工标图和语音通信传报空情,特别是对海面低空目标的探测能力非常差。在经过近5年的飞行试飞后,“空警一号”终因性能无法满足需要而在1979年停止了研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