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老师翁同龢“下岗” 竟是好学生“大义灭亲”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10-03-1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农历戊戌年。

自从进入这一年后,老北京城就风波不断,新闻迭出。这不,四月十一日刚死了恭亲王,四月二十七日,整个北京城就又哄传起了又一个天字号新闻:曾经给皇帝当过老师的军机大臣翁同龢“下岗”了。

四月二十七日,是翁同龢的生日,具体说,是他的69岁生日。本来,这似乎是个好日子。因为久旱的北京,终于迎来了一场春雨。这场春雨自凌晨一点就开始下个不停,虽然不大,但已足以稍解民困。时任军机大臣的翁同龢这些天一直在为春旱担忧,所以也不顾69岁高龄,竟为这一场春雨激动得不能成寐。这股子激动劲儿一直延续到上班时间,翁军机看奏折也比平日效率更高了一些。但是,接着就出现了凶兆。

皇上召集军机大臣议事,却特地安排翁师傅不用进来。对纵横于官场的人们而言,这意味着什么,不言自明。

翁同龢索性一个人独坐看雨,这一看就看了一个多钟头。其间,老人的心情可想而知。

终于,密议的结论出来了,这是一份措辞严厉的上谕:“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翁同龢近来办事多不允协,以致众论不服,屡经有人参奏,且每于召对时,咨询事件,任意可否,喜怒见于词色,渐露揽权狂悖情状,断难胜枢机之任。本应查明究办,予以重惩。姑念其在毓庆宫行走有年,不忍遽加严谴。翁同着即开缺回籍,以示保全。特谕。”其中,“毓庆宫行走有年”一句,说的就是翁同龢多年当小皇帝老师的往事旧功。

据翁同龢日记所载,当他接到上谕的那一刻,百感交集,老泪纵横,泣不成声。外面的人,当然听不到他的哭声,后人也未必都看过他的日记,但却不妨碍人们做更大胆的想象与揣测。

这道上谕迅速转化成无数条看不见的微波,渗入到京师的角落旮旯之间,激起一片片尘埃。人们纷纷传说着这个新闻,并开始努力给这件事情提出一些解释,而且还不止一个版本。

但是,真相究竟如何?别人不得而知,唯有此时正准备走人的翁老师傅自己最清楚。

翁同龢觉得有点儿委屈,甚至不知道该怎么把这件事情记录下来。因为只有他知道事情的真相,这次把他扫地出门的既不是所谓的“保守派”政敌,也不是西太后,而是他的好学生—光绪同学。光绪赶他回老家,主要是因为他阻挠了新法的推行。

想到这里,翁师傅不由悲从中来。

翁同龢是帝师,他老爹也是帝师;翁同龢是状元,他大哥的儿子又是状元。在寻常人看来,那是何等的荣誉!但只有身在局中的他们,才深知什么叫“高处不胜寒”。

第一頁    上一頁    第1頁/共6頁    下一頁    最後頁
第01頁 第02頁 第03頁 第04頁 第05頁 第06頁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