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上,
老师难当,皇帝的老师更难当。
光绪第一次去上课,是被太监抱进去的。那年他只有六岁。但就是这个六岁的小学生,却要先学射箭,接着学蒙古语、满语,最后再学汉语!最恐怖的是,四书五经的内容,甭管懂否,都要先背下来再说。除此之外,光绪每天还得去给慈禧太后作礼节繁琐的请安,以便于学习和实践各种礼仪。
在这样一个超级沉重的课业压力下,光绪能不厌学吗?这也是考量老师水平的时候了。
为了让光绪好好学习,翁同龢真是费尽了心机。他认真地观察着这个学生的每一个细微变化,总是以表扬引导学习,用今天的时髦语言说,他是很懂得赏识教育的。但学习毕竟太枯燥了,光表扬不行。翁同龢还根据孩童的心理,准备了很多历史故事和时政故事讲给小皇帝听,又准备了很多图画和地图,在光绪学习倦怠的时候给他看。
比如,他曾经拿流民图给皇帝看。上面画着各种各样因无法生活而流离失所的底层人的形象。看到最后,他总不忘教诲小皇帝:皇上责任重大,要努力做一个好皇帝,让天下的百姓安居乐业啊—或许,这就是翁师傅的悲哀,他看的新书太少,总以为只要学生能做个好皇帝,天下就会太平,内可安,外可攘。
又有一次,大清国和日本因琉球问题产生纠纷,那还是皇上入学第三年的事情。翁师傅给小皇帝讲时政,并教导他:这是我们的属国,但是,竟被日本侵占了。小皇帝眨着眼睛,作苦思冥想状。
没有人知道,皇帝是否真的听懂了。翁师傅也没有把握。可是,皇帝忽然抬头说了一句话:“日本,小国也,大国也?”
虽然已经过去这么多年了,但翁师傅总是无法忘记当时皇上的神情。那个时候,皇上还小啊。可皇上是好皇上啊,从小就好。但是为什么命不好呢?
当然,光绪的老师有很多,远不止一个翁同龢。甚至一度还包括了教习西文与西学的外国老师。但是,和光绪感情最深、关系最微妙的莫过于翁同龢。其原因,除了翁师傅深厚的汉文造诣之外,非常重要的一点在于,翁师傅总是设身处地地站在小皇帝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判断得失—翁师傅前后伴随光绪22年,这种付出从未间断。
三
一晃,小皇上长大了。翁师傅操心的事情也更多了。
翁师傅没有看过新书,只知道过去的历史,所以他懂的是帝王之术、强干弱枝、居中驭外,是不可坐视权臣得势,更不容许权臣结为后党乱政。
他懂制衡,但不是在多国环境中制衡外部强敌,而是在内部制衡李鸿章。他也懂太后不应干涉政治,但不是为了确立新的宪政制度,而是将专制大权从太后手中转移到他学生的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