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有一天,皇上看到了一个叫康有为的年轻人的上书。量变引发了质变,翁师傅的地位终于动摇了。当翁师傅对这一动摇表示异议时,干脆连那点地位也没有了。
说起来,翁师傅在甲午战争后也变了不少。以前被他斥为西洋奇技淫巧的外国器物,无论是铁路、电报、电灯还是新式海陆军,现在他都逐渐接受了。那个康有为当初奔走无门,不正是他推荐给皇帝的吗?
但翁师傅有他的底线,科举制度、君主集权是万万变不得的。可是,在康有为的煽动、蛊惑下,皇帝居然都要变。一想到这里,翁师傅就不免一阵引狼入室的叹息。
翁同龢坐在家里,看着院子里的积水,无力地傻想着。却不知道,此时紫禁城里的光绪,也是别有滋味在心头。
四
作出罢免翁师傅的决议,对光绪来说确实是太过痛苦的一件事。因为,翁师傅对自己如何,自己最清楚。而自己和翁师傅的感情如何,两个人心里都很清楚。
在甲午战争之前,光绪对翁师傅是言听计从的,但自打甲午战败之后,他就变了,变得越来越痴迷于西学了,甚至和李鸿章、张荫桓这些洋务官员越走越近。最后竟然因为看了康有为的上书而要全面变更祖宗制度起来,这令翁师傅痛心疾首。
翁师傅急,急皇帝误入歪门邪道。
光绪更急,只要能把中国文化传下去,把中国人给保住不灭绝,自己这个皇帝无所谓。是君主专制,还是君主立宪,看什么对国家有好处,咱就怎么变!
翁同龢无语了,他困惑地想:皇上疯了吗?他坚信皇上不会疯,于是,他更加痛恨那个上书的康有为。
这种恨,和他让光绪越来越难以接受的爱,最终葬送了他的政治生命。
本来,因为翁师傅推荐康有为,光绪一度还挺高兴,高兴他和翁师傅终于又有了共同语言。但没想到,当光绪在四月初七兴冲冲地和翁师傅说起康有为时,翁却忽然异常冷淡地说:“臣与康不往来。”这令光绪很惊讶,忙问缘故。翁说:“此人居心叵测。”这一下光绪更奇怪了:“这个人不是你引荐的吗?既然居心叵测,何以以前不说?”翁说:“臣近见其《孔子改制考》知之。”
光绪对此说法很不以为然,要知道,翁师傅当初力荐康有为时,可是说过其才胜臣百倍的话。第二天他又和翁师傅说起康有为,翁同龢便把昨天的话又重复了一遍。光绪便强令翁去找康有为,翁同龢索性打起官腔:“可以让总理衙门办嘛。”但光绪坚持让他去办,要翁亲自传知和康关系密切的张荫桓,去索要康的着作来看。翁师傅也硬气,继续抵制,甚至反问小皇帝:“张某日日进见,何不面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