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他看李鸿章是个怪物,这个怪物手里既有洋枪队,又有新式海军,还能调动两艘排水量七千多吨的巨型铁甲舰。这比安史之乱时的节度使可怕多了。何况,这个怪物不在遥远的塞外,而就在天子脚下。最关键的,这个怪物还是西太后的宠臣。
翁同龢每想到这一点,就忍不住惊出一身冷汗。
无论如何,收拾乾坤,应从收拾李鸿章开始。因为打倒李鸿章是一举两得之举:第一,可以削减官员的实力;第二,可以斩断西太后的手臂。
无数次,翁同龢如许开导他的学生。而且自己身体力行,处处与李鸿章较劲。
可是,李鸿章毕竟有平发捻、办洋务、守北洋的大功,又有太后做靠山,有一群职务显赫的老部下帮衬,有新式海陆军撑腰。要干掉李鸿章,谈何容易?所以要忍耐,要等待。
终于,机会在甲午年到来了。这一年,朝廷因为朝鲜问题和日本发生了冲突。
在翁同龢看来,这是天赐良机。而光绪的悲剧,毋宁说是从他看日本地图的那一刻起就被注定了。
他问日本是小国还是大国,正表现了他的一个很单纯的思维:大可以战胜小。其实,这也正是翁师傅的意思:只要大家都齐心协力,大就可以胜小。
但遗憾的是,这个认识是错误的。国家面积的大小不等于国家的强弱,大清国是很大,但内部问题重重,能释放的战斗力太少了;而经历了明治维新的日本则恰好相反。
可惜,翁师傅没有看到这一点,光绪也没有看到这一点,他们想,与日本的战争固然会很麻烦,但总归是不会输的,并且还可以借机削弱李鸿章。而一旦战争打赢,功劳就是皇上的,太后就要真的一步步退出中国政治舞台了。
这是翁师傅给小皇帝苦心设计的光明大道。
小皇帝也果然按老师傅的指引走了。于是,一道,一道,又一道的圣旨,直飞天津:出战,出战,立即出战。陆军要进占平壤,南下汉城,把日本人一路打回釜山,扔下海喂鱼。海军也要出击,要主动外出扫荡,不许猫在军港里。要把日本联合舰队变成水下部队。如果时机允许,还要作好炮击日本本土的准备……
一次次,光绪一个人看着康熙和乾隆的戎装像发愣。只有翁师傅知道,皇上的心在燃烧,这火将烧光讨厌的日本军队,也将烧光可怕的节度使,以及不正常的后党。
但是,翁师傅也不知道哪个环节出了毛病,总之战争打输了。不仅输了,而且输得很惨,输得莫名其妙。
从那之后,皇帝就变了,变得越来越不好理解了。
光绪开始对洋人的历史和语言越来越感兴趣,甚至对侵略我大清国最厉害的日本也极度认同和关注。这怎么能行?这怎么能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