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下,光绪彻底愤怒了。而翁师傅似乎觉得还不过瘾,在被罢免的前几天,他和皇上又屡起争执。先是二十四日光绪要在宫内接见外国使节,翁同龢以为不可。同时发生张荫桓遭参劾事件,光绪怀疑是翁同龢“与彼有隙”所致,故令翁“推重力保之”,翁“据理力争,不敢阿附”。二十五日,学士徐致靖奏保康有为、张元济、黄遵宪、谭嗣同、梁启超为“通达时务人材”,光绪思贤若渴,当天就想召见,但翁同龢却主张“宜稍缓”。二十六日早朝,光绪想赏给张荫桓“宝星”(勋章),翁又表现不爽。而光绪不仅决定赏给张荫桓一等第三宝星,还刺激老师傅说:“李鸿章也可赏。”
或许,那一刻翁师傅就已经预感到不妙了,但他还不清楚问题到底有多严重。
其实光绪对翁师傅已经忍无可忍了。所谓芝兰当道,不得不锄。现在光绪一门心思地快速变法,也顾不得许多了。谁对变法有微词,就要拿掉。哪怕这个人是和自己有师生之谊甚至情同父子的翁师傅。这样想着,光绪亲自提笔书写了罢免翁师傅的上谕。
一般而言,皇上并不需要亲笔写上谕,就目前可见的文物档案而言,光绪在百日维新前后亲笔书写的上谕只有五份,其中之一就是这份罢免翁同龢的上谕。这也是这份上谕的结尾是“特谕”而不是“钦此”的奥妙所在—对老于官场的翁同龢而言,当他听到这“特谕”两字的时候,就该知道,这次人事变动是光绪的心意,而不是颐和园方面的阴谋。
现在,让我们再看看这份光绪御笔亲写的上谕。
上谕说翁同龢“近来办事多不允协”、“咨询事件,任意可否,喜怒见于词色”,显然是有本而发的,是光绪的真心话。而“屡经有人参奏”一句也不是没有根据的,当时确实有很多人出于各种动机参劾翁同龢。但接着说老师傅“渐露揽权狂悖情状”,那可就不免冤枉死翁同龢了。可是,这就是政治。要不这么说,单靠前面那一串,是不能得出“断难胜枢机之任”的结论的;而得不出这个结论,就不能随便罢免重臣。和历史上那些任意罗织罪名、置人死地,随便让臣子为自己牺牲的君主比起来,光绪的心已经比较软了。但作为光绪的第一次硬心肠行动,他选在老师傅生日这天签发“下岗令”,而且一脚就把老师傅踢回原籍,出手又委实太狠了一些。
五
对于翁同龢的被罢免,最震惊的人莫过于颐和园里的西太后慈禧了。
说起来,慈禧早就想收拾这个碍眼的老东西,但却一直没有找到好时机。另外她也不想为了这个老头与皇帝过于尖锐对立,于是就暂时搁置了这个议题。没想到现在皇上居然自己把这个老东西给收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