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12月,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国防部长、总统相继批准siop -62。siop-62中显示的是这样一组数据:它从约4000个目标的国家战略目标数据库中选取了2600个中苏集团的单个打击目标,并将其转化为大约1060个dgz 目标。其中599个dgz 目标覆盖了中苏武器发射基地和政府与军事控制中心;151个dgz目标覆盖城市工业基地;227个防御性目标,65个其他目标。siop -62规定对于200个重要dgz 要求达到97%的确保概率。为达到上述目标,美国将动用现役部队的近3240枚核武器。这样一组数字其实预示着一场核灾难,其结果就是siop -62一旦被执行,仅中苏两国的伤亡人数就会达到2185亿。
由上可知,在“大规模报复”战略指导下,siop -62制定了远超出达成军事目的所需的伤害标准和确保标准,从而使战争所需武器数量和当量大幅增长,并且一旦战争发动必然会对中苏国家平民造成“过度杀伤”(overkill)的恶果。这无异于一场“大屠杀”计划。此时艾森豪威尔任期将满,虽然他看到siop报告后的第一反应是“它简直令我魂不附体”,但最终还是批准了该计划。
二、siop -5与尼克松政府对中国的核打击政策
肯尼迪和约翰逊任职期间,美国的核作战计划每年进行复查,共形成siop -63、siop -64系列和siop -4三个序列。这三个siop在基本理念上没有变革,只是根据国际形势和美国战略力量的变化有所调整。1969年尼克松上台时,美国政府面对的战略形势比以往任何一届都要严峻:“苏联已经拥有可与我们比肩的强大战略力量;中共也将在未来几年部署自己的洲际导弹,使我们的战略设计和外交面临新的难题。”在此形势下,尼克松政府提出了“现实威慑”核战略,即在承认美苏战略平衡的基础上,用美国的核力量威慑核战争的爆发,甚至“不排除用核武器来回应常规侵略”。事实上,siop -5就是在这一政策指导下制定的,它使美国对中国的战略核打击原则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