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挑百选和千锤百炼
航天员队伍组建之始就是进入正规训练之时。
航天员训练中心坐落在北京西北郊。预备航天员进入训练中心后,便开始了紧张有序的严格训练。一般来说,一名职业航天员的训练时间为4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航天基础理论知识和相关基础课程训练阶段,大约需要1年时间,主要内容包括空气动力学、飞船设计原理、舱载系统等与航天技术有关的课程,天文学等与航天环境有关的课程,解剖生理学、航天医学、心理学等医学类课程,还有高等数学、力学基础、电工学、英语等一般性课程。
第二阶段,航天员专业技术训练阶段,大约20个月,是航天员训练中最繁重也是最关键的时期,包括航天环境适应性训练、飞船技术训练、安全保障装备技术训练、航天飞行日常生活和工作技能训练、空间试验技术训练等。
第三阶段,航天飞行任务模拟训练阶段,约需16个月。航天员需要在太空飞船模拟舱中进行完成各种空间任务的训练。
第四阶段,发射场发射准备阶段,约需1个月。
训练遵循由一般到特殊,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综合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航天员的训练大多是在航天员培训中心专用设备上进行的,有些科目则必须在野外和发射场进行。另外,他们还要定期进行飞行技术训练,驾驶战鹰翱翔在天空。
航天环境适应性训练,又称航天特殊技能训练,主要内容包括飞机抛物线飞行的失重训练,离心机上的超重耐力训练,平行秋千和转椅上的超重耐力训练,飞行模拟器训练,各种应急训练,锻炼检查各种器官功能,艰苦程度难以想象。
航天员训练的科目之多、难度之大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我们只能截取几个训练的片段增加点“身临其境”的感觉。
航天员训练中心有一间3层楼高的离心机室,里面装着亚洲最大的载人离心机训练器。离心机是一种巨大的旋转装置,有一条长达8米的旋转手臂,它的前端吊着一只椭圆形的封闭吊舱。航天员要在这里面进行50多个小时的加速度训练。
坐“电动秋千”的滋味也不好受。航天员要蒙上眼睛,在身上贴上电极传感器。随后,“电动秋千”就以15米的摆幅左右摆动。这种摆动,周期性地将人的血液一会儿送上大脑,一会儿甩到下肢,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人,一下子就可能把胃液喷出来。就是这些航天员,有的一坐上就恶心呕吐,好几天没有食欲。
航天员训练中心里还设有各种各样为使航天员适应太空环境而设置的模拟舱,低压舱就是其中的一种,主要是对航天员的低压缺氧耐力、高空减压病易感性和耳气压功能进行检查、试验和锻炼,提供一种模拟太空的物理环境。进入低压舱,如同站在喜玛拉雅山巅,而且忽上忽下,接着便是胸闷、头痛、恶心等不良生理反应接踵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