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之狐” 山西王吞下平津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山西,盘踞着一个封建军阀军事集团,其首领就是统治山西长达38年之久的阎锡山,人称“晋系”或“晋阎”。
阎锡山,字伯川,山西五台人。1909年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在校期间加入同盟会。1910年任山西新军标统,辛亥革命爆发后率部参加山西新军起义。1912年3月被袁世凯任命为山西都督,以后又兼任山西省长,此为晋系发轫之嚆矢。能在近40年的时间里称雄一方,阎锡山自有其过人之处。他以其精明、狡诈的“骑墙式”作风以及左右逢源的政治手腕在民国的历史舞台上游刃有余。世人因之将其称为“乱世之狐”。
在阎锡山的政治生涯中,多次面临着“站队”问题,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阎锡山将“宝”押在了蒋介石身上,决定凭借自己老同盟会员的身份与国民党新贵蒋介石结盟。6月,阎锡山宣誓就任北方国民革命军总司令,晋阎始与蒋记南京国民政府合流,与张作霖为首的奉军军阀对垒。1928年1月,阎锡山拥戴蒋介石复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晋军亦改编为第三集团军,继续北上讨奉。
阎锡山北上攻奉的最终目的是想抢占京津地盘,而蒋介石除了投桃报李,也认为阎比较守法易处,所以将京津地区划归晋系。1928年6月,晋阎军乘胜进占北京,并在日军的支持下顺利接收天津。阎锡山自兼平津卫戍总司令,以张荫梧为北平警备司令,傅作义为天津警备司令。至此,晋阎势力急剧膨胀,阎锡山也从山西的“土皇帝”一跃成为占据着晋、冀、察、绥4省及平、津两市的地盘,掌握着华北6省市的军政大权及资源,拥有20余万军队的实力派豪强。
天津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历史上就以商业繁盛、航运发达着称,号称“华北之巨埠”,津海关业已形成一个管区辽阔、事务繁杂、货量税收长期居全国海关第二的庞大机构。虽仍由外籍税务司把持,但其毕竟在阎锡山的势力范围之内,其“滚滚财源”自然为阎氏所垂涎。
这时,蒋介石着手“削藩”,以削减阎锡山、李宗仁、冯玉祥等地方实力派的兵权为要义。1928年8月,蒋介石在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上采取了“政治削藩”的策略,并在12月召开全国编遣会议,将全国军队一切权力收归中央。这一将各地方实力派军权剥夺殆尽的举措遭到各派首领的抵制,一时危机四伏。
编遣会议后,地方实力派与蒋系的裂痕逐步演变为公开对抗,精于权术的阎锡山在表面上应付编遣,同时与冯、桂、奉等地方军阀巧妙应对,在蒋、桂、奉鏖战时,他将全部精力都放在扩充晋系的实力上,为此开始大规模的扩军,已初步具备与蒋介石对抗的条件,但巨大的军费开支使其难以为继。同时,高度警惕的蒋介石为了削减阎的实力,借口统一财政税收,要接收天津海关和长芦盐运使署等税收机关,并且不承认山西整理金融公债的发行,对阎锡山的平津卫戍总司令部所辖军政费用亦予扣发。渐渐地,阎蒋矛盾趋于激化。这以后,经过一系列的明争暗斗,阎、冯、李和蒋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终因其矛盾的不可调和性,最终酿成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场军阀混战--中原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