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自身力量行不通,向外借款的路又被堵死,深谙“胜者王败者寇”之道的阎锡山此时已别无选择,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要想让战争机器顺利运转,只有华山一条路,那就是“抢”。而接管津海关正可谓一石二鸟之举。首先,将津海关所征税收除去拨交赔款和债务部分外,全部予以留用,就能尽快解决军需军饷问题。其次,北方税收解往南京,助敌作战,势必形成对自己不利的局面。接收津海关可以一举扭转这种不利态势。
兵分两路和平接管成泡影
阎氏对津海关的接收并非一蹴而就。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此为兵法中的上上之策,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六期生阎锡山自然熟谙此道。因此,阎锡山采取了“先礼后兵”的策略,企图用“和平接管”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秉其意志,阎氏的接收大员们兵分两路,开始马不停蹄地付诸实施。
这里必须重点提到的一个人物,他是津海关事件的始作俑者--深得阎锡山赏识的天津海关监督葛敬猷,正是他向阎锡山提出了接收津关的动议。1930年4月上旬,葛敬猷奉阎锡山之命,游走于平、津,向有关部门游说,并对津海关税务司贝泐讲明意图,提出要求,但没有结果。同时,葛敬猷带着英文秘书,访问了英法领事馆。英国领事借口违背条约,破坏海关完整和制度,拒绝商讨此事。而法国领事则持敷衍态度,表示只要英领事认可,他没意见。和平接管的企图,一开始就颇为不顺,但战局发展迅速,刻不容缓。中原大战开战后,阎锡山在北平接连致电天津,催问接收津关事宜的进展情形。事不宜迟,阎锡山的顾问辛博森也开始与津海关税务司贝泐进行交涉,并允诺津海关所有员工照常工作,规章不变,待遇不变,等战争结束马上交还海关,恢复旧制。
辛博森是英国来华传教士的后代,青年时代曾赴瑞士留学,除英语外,还能操流利的法语、德语和汉语,他“在华二十余年,颇悉中国情形”,并曾服务海关,在赫德时期担任要职。后来成为职业记者,同时较深地卷入新旧军阀之间的争斗。这一次又被阎锡山推到了争夺津海关的风口浪尖。
在辛博森与津海关税务司贝泐的交涉中,贝泐拒不听命,予以回绝。面对葛敬猷和辛博森的种种“和谈”努力,贝泐最后干脆避而不见,“和谈”正式宣告无望。于是,葛敬猷向阎锡山进言,提出和平方式接管不行,就只有图穷匕见,采取军事强占的非常措施了。此建议当即被阎锡山批准,并令其尽快付诸实施。
与此同时,阎锡山的另一路人马直奔津海关所收税款的存放地--交通银行天津分行。3月25日,天津警备司令部洋文秘书段茂澜、津海关监督公署总务课长程功宴、天津市政府第四科长路润普、第三集团军总部参议刘晋升一行趾高气扬地来到经理办公室,向该行经理杨德森出示阎总司令的电令,严令其将新加税款截留以济需要并查问有关海关存款数目。杨德森倒也机灵,使用“蘑菇”战术,说海关存款是职业秘密,自己因为地位关系无法见告,至于截款,更是没有这个胆,必须向上级汇报云云。第二天下午,重量级的人物悉数登场,他们是天津警备司令傅作义、市长崔廷献、第三集团军李达生军长,当然,打头阵的是津海关监督葛敬猷。他们向杨德森传达阎总司令的口谕,表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杨德森只好低声下气地多方陈述,痛言利害,恳求考虑国际影响。再三恳请达数小时,阎锡山的这几位大员才答应据实转告阎总司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