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中日民间贸易经历了一条曲折、艰难的发展历程。尽管如此,但是它开辟了中日平等贸易的道路,为60年代中日民间贸易的大发展和70年代中日邦交正常化打下了基础,因此它在战后中日关系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
中日关系发展到今天,经历了曲折的历程。其中50年代的中日民间贸易是极为艰难的一步,在战后中日关系史上具有特殊地位。
一
新中国成立后,在对外经济关系方面,既主张“首先同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民主国家做生意”,也主张“同资本主义国家做生意”;对于中日经济关系,更明确表示:“中日两国人民都极愿意在日本按照波茨坦协定实行非军国主义,而且是在民主化的条件下,和平共处,建立经济和文化的合作。”这就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平等互利基础上发展中日经济关系提供了前提。
当时,日本正值经济恢复时期,迫切需要恢复和扩大中日经贸关系。早在1949年5月新中国成立之前, 日本众多的贸易界人士就组建了日中贸易促进会,随后又成立了日中贸易促进议员联盟,积极致力于中日经济关系的发展。然而,占领日本的美国军事当局认为,“如果日本继续像以前那样依靠中国的原料和市场发展经济的话,日本将成为红色中国的一个工具”,因而禁止中日贸易。 日本吉田茂政府追随美国,敌视新中国,把新中国看成威胁势力。这样,中日贸易的发展就遇到了人为的障碍。
为了冲破封锁,寻找中日贸易的现实途径,中日贸易界人士便积极行动起来。早在1949年底,日本的日中贸易促进会便设法与中国贸易部取得了联系。中国方面积极回应。中国贸易部副部长沙千里于次年2 月给对方回电表示:“希望与贵会合作推进中日贸易,具体事宜请与天津的dnci-morc(即华北进出口公司)联系。”中日民间贸易开始起步。到了1950年3月, 为了平衡日本的外汇收支和降低日本进口美国原料的巨额运费,美国方面被迫许可日本同中国以民间方式进行贸易。
正当中日民间贸易势头看好的时候,美帝国主义发动了侵朝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中美关系恶化,中日民间贸易因此而受到严重的影响。从1950年12月开始,美国对向中国出口采取“事先批准制”,实际上是禁止向中国出口。日本政府也步美国的后尘,采取同样措施。1952年9月, 在美国操纵的巴黎统筹委员会下面设置了对华出口管制委员会,对中国、北朝鲜、北越的出口规定了极其严格的限制。同年8月,日本加入“巴统”,并接受了美国提出的极其严格的a 货单中的禁运项目。这一禁运货单“不仅在军事物资方面禁止向中国出口,还实行了全面禁运。同时禁止进口中国产品,甚至连日本向美国出口的刷子都不得使用中国的猪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