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次贸易协定的签订和部分执行,使50年代的中日民间贸易沿着良性的轨道发展。贸易额在逐步增长,1956年曾达到1.5亿美元, “占当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4.8%”。 双方贸易的商品结构是互补性的,对双方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双方贸易是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进行的,彻底改变了二战前日本对中国进行掠夺的殖民地贸易性质。与此同时,双方还相互举办了商品展览会,扩大了贸易往来的渠道。双方的交流还迫使美日统治阶级多次放宽对中日贸易的禁运政策,使双方贸易由民间协定向政府协定方向发展。
但是,由于当时冷战格局的影响和日本敌视新中国势力的阻挠,双方民间贸易的发展受到种种限制。执行情况最好的第三次协定,也没有完成协定的金额。整个50年代,“日本对中国的输出从未超过它的出口总额的3%,而进口额则在3%的幅度内”。特别是50年代后期,即岸信介内阁时期,中日政治关系处于冰期,中日贸易关系的发展更加困难。中日两国人民经过多方努力而签订的第四次民间贸易协定,也因岸信介政府的刁难、美蒋的捣乱而宣告流产,致使中日民间贸易关系中断。
当然,必须指出,50年代的中日民间贸易开辟了中日平等贸易的道路,中日两国人民在同美日统治集团和台湾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60年代中日民间贸易的大发展和后来中日邦交的正常化都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