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这一次,姚锡光比之前人想得更远,看得更深,他提到,过去往往重视陆军而忽视海军,而当今世界大潮,海陆互为表里,没有海防,则陆上防御亦成空言,“苟无海军控制,则海权尽失,将陆军亦运调不灵。”不仅仅要近海防御,还需要建立相应的远洋控制能力,这样才能御敌于国门之外。在历经了种种痛彻心扉的惨败之后,“海防”的重要性,已经内化为一种对中国海、陆疆域形势的基本判断。
悲惨的海军
中国的近代化从海防意识的萌发为起点,而其高潮,则是谋求建立一支船坚炮利的近代海军。
1874年因日本侵略台湾事件引发了海防与塞防之争。朝廷的衮衮诸公,尽管仍未摆脱传统的陆防观念,但海防和海军则得到了更多重视,创建一支外洋海军进入了具体的筹划阶段,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建立。
六年后,中国经营多年的海防、海军被推到了战争前线。为控制黄海的制海权,1894年9月17日,中国与日本进行了一场空前的大海战。
《纽约时报》驻上海的通讯记者如是报道:次年2月17日,一个雨雪交加的下午,日本联合舰队开进中国威海卫。李鸿章苦心经营20年的北洋舰队,黄海损失五舰,剩下的10艘舰被日本人占领。这场战争带来的变化,决定了这个王朝最后的命运,甚至影响到以后几十年的中国政治格局。
也就是在这场战争之后,身为李鸿章幕僚的姚锡光开始撰写《东方兵事纪略》,在此书中,他一再反思甲午之败的原因,最后,他将之归结为决策失误,将帅失和,而关于支撑海疆得失与海军成败的更深层次原因,他则无力为之。
《纽约时报》驻上海的通讯记者如是报道:次年2月17日,一个雨雪交加的下午,日本联合舰队开进中国威海卫。李鸿章苦心经营20年的北洋舰队,黄海损失五舰,剩下的10艘舰被日本人占领。这场战争带来的变化,决定了这个王朝最后的命运,甚至影响到以后几十年的中国政治格局。
海权勃兴
不仅仅是姚锡光,整个社会都在探寻战败的缘由,也即是在此后不久。中国人接触到了马汉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
这本出版于1890年的着作,成为数世纪以来,对海权理论讲述最清晰,最丰富的集大成者。马汉认为海权是统治世界的决定性因素,任何国家争霸天下,国内繁荣安全,控制海权都是先决条件。它的出版,造就了世界范围的海权热潮。
早在甲午战争之前,此书就以被翻译到日本,为每一艘兵舰上的舰长的必读书。此书对英国皇家海军实力的增长也不容忽视,一位英国海军将领略带夸张地说,“我们既不感谢保守党,也不感谢自由党,除了马汉之外,我们谁也不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