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理学格物精神的科学意义-----反驳格物精神只具伦理性的歪理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10-03-1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理学格物精神的科学意义

-------反驳格物精神只具伦理性的歪理(一箭清风)

理学向来为当代人诟病,云云理学如何禁锢思想,如何导致中华文明的衰落,几乎众口铄金而积毁销骨。然理学话题过于宏大,数千言不及其一二,这里仅仅想就前段时间与一个网友讨论理学之格物概念而进一步论证,提出反对意见。

(一)误解观念的来源并从社会现实角度分析:

如果基本概括今人对儒家的“格物致知”的描述,那就是今人认为儒家“格物”不是以现代的“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而获得知识”作为其概念内涵。反而认为儒家的所谓“格物”丝毫没有认识自然物质世界的意思,而是认为在一切物中都含有他所谓的“天理”(君臣父子、三纲五常、孝悌忠恕等),所谓“知”,不是知任何自然物质世界的真理知识,而依然是知其天理。所以认为这些都只是为重建以伦理为本位服务的。

如果上述观点理解起来有困难,笔者就将此简化一点,这里他提到3点,也就构成了此逻辑成立的线索:1,格物是认识天理;2,而天理是什么?“天理”即是为了维护皇权和古代礼法而不包括自然界;3,最后达到“明明德”的圣贤境界,也即明道明德的内容即是做到符合“天理”…… 从而这种逻辑将儒学中格物概念引入一个政治死胡同。而现代很多专家对格物的解说也近乎此,持此观点人可谓大部分人,实令人忧心,这种逻辑实为对事实的扭曲认识,需要予以正本清源,还原事实真相。

而构成这层认识的主要是来源于朱子的一句话:

朱子曾说过:“格物之论,伊川意虽谓眼前无非是物,然其格之也亦须有缓急先后之序,岂逐以为存心于一草木器用之间而忽然悬悟也哉!且如今为此学而不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乃死然存心于一草木一器用之间,此是何学问! 如此而望有所得,是炊沙而欲其成饭也。”

于是,格物有“缓急先后之序”,因先立“大者”,即是“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科学研究属缓而后的事。甚至用了“炊沙而欲其成饭”之词,似有轻视科学之嫌。今人往往借此认为朱子此话已经否定了格物的科学探索本意,似乎已经板上钉钉的断论。

但是,这里要指出的是,1,在朱子及之前的年代,关注于一草一木的器物之学士一种普遍的社会风气,又如“今之学者自是不知为学之要,只要穷得这道理,便是天理。”(《朱子语类》)也就是后面可要说到的可能持机械唯物论的风气较严重,这种风气是大致从神宗 王安石变法 开始导致纯器物之学和功利主义盛行的年代,而后一直影响近百年。2,厦大科技史乐爱国教授指出这话时朱子36岁时说的,而朱子也从此再未提到过此类说法。

所以,如果我们必须理解此话的背景的话,那就是北宋覆亡后,经过高宗朝三十年总结经验教训定论为 王安石变法 导致人心无德无耻无法无天而坏死,此处引北宋名臣范纯仁之子范冲觐见宋高宗时一段代表性宋人的议论----范冲对宋高宗赵构说:“昔程颐(理学家)尝问臣,‘安石为害于天下者何事?’臣对以新法。颐曰:‘不然,新法之为害未为甚,有一人能改之即已矣。安石心术不正为最大。盖已坏天下人心术,将不可变。’臣初未以为然。其后乃知安石顺其利欲之心,使人迷其常性,久而不知自耻……此所谓坏天下人心术。”(《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7)此说很典型,而根因即在于持王安石的“荆公新学”具有十足的功利主义特质,完全可以成为物欲横流,人人向钱的理论思想基础。如此,经过数十年侵毒,终于成为士大夫风气和社会风气的败坏最终构成北宋覆亡之巨大因素。因而宋人经 靖康之耻 得出的经验教训即是人心世风乃是国家存亡之道,西方近现代启蒙 思想家 孟德斯鸠 也说过类似一句话:“因破坏风尚而毁灭的国家多于因破坏法律而毁灭的国家”(《罗马盛衰原因论》)。王氏新学影响深远,直至南宋高宗孝宗朝“今人皆不能修身。方其为士,则役役求仕;既仕,则复患禄之不加。趋走奔驰,无一日闲。”之士大夫无耻现象依然屡不能绝。乃至学术上亦是如此“今人见不好事,都只恁不管他。”(《朱子语类》卷13),

所以理学家在痛定思痛后就开始重塑人心道德的重要性,于是这种意识反过来渗入到格物学问之中。且朱子当时36岁,而朱子早年却是浸淫佛学,直到31岁以后才开始转为儒学,是否造诣的深浅导致朱子下偏激说辞未可知。但此话虽偏激却可很明显地感受到朱子是对当时近百年来积弊而成的不正之风的反弹。总而言之朱子之后再未说过类似的话,如果再对照朱子69岁时说的另一句话:“小道,不是异端;小道亦是道理,只是小,如农圃、医、百工之类、却有道理在。只一向上面求道理,便不通了。”也即反映朱子不反对探索器物之小道理,只是认为不能仅仅满足于小道之得,还应着眼于大道。而朱子能这样心平气和地指出来,也或许与当时孝宗励精图治而成“乾淳之治”使得社会风气好转,或许也与高宗孝宗两朝近60年清洗王安石新学,及理学家的努力而理学之风大盛“被闽浙、蔽江湖”则基本校正了近百年的不正学风,一改士大夫往日颓废之气有关。

总之,朱子在格物精神上自始至终的核心理念即是不可仅停留在器物之学的功利主义认识上,而更应该考察事物与周边的关联性研究,同时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以克制自己的功利欲望和加强自己对社会回报。因为知识是把双刃剑,知识有善恶,知识有创造性,也有破坏性。所以朱子说:“学者工夫只求一个是,天下之理,不过是与非两端而已,从其是则为善,徇其非则为恶”、“人贵剖判,心下令其分明,善理明之,恶念去之。若义利,若善恶,若是非,毋使混?不别于其心。”“看道理,须要就那个大处看。须要前面开阔,不要就那壁角里去,而今须要天理人欲,义利公私,分别得明白”“论阴阳,则有阴必有阳;论善恶,则一毫着不得!”、“学,大抵只是分别个善恶而去就之尔。”……(《朱子语类》卷13)

也因此,如何制约恶的知识所带来的后果呢?但是到底哪种知识有利又哪种又有弊呢?这难道不需要穷理以期获得分辨,修身以加以区分么?

朱子即为圣人,即在于为后世铺设了悲天悯人创世大道!

试想如果,当一个社会,当这个社会的人心中只剩下对事物肤浅的功利主义的认知,而不再思考这种认识事物背后更深层更广大的认识的时候;当这种认知只是为了自己的名利地位而不再思考这种认知的运用对周边事物对社会乃至国家的利弊影响的时候;作为读书人也不再思考本该拥有的对人类的终极关怀的时候……则这个社会必循北宋覆亡之路,这就是朱子所认为的小道背后之大道!也可以说是理学成为国家意识形态主流是建立在对荆公新学致命的纯功利主义缺陷的反思和修正上面。

如果有人提出一点,即修身对于格物认知具有负面作用,那笔者就只问一个问题,当今高校中蔚为风气的学术腐败现象说明修身不够的现象很普遍,但,问题是这样之后到底有多少拿得出手的学术成果?恐怕寥寥无几----因为当一个人的心被外界的功利所扭曲了的时候,他眼里的那个东西,还是纯洁的学术么?他还能找到那个道么?

(二) 从概念本源探索和对理学格物精神的正本清源:

如果还有人怀疑朱子那番话的负面作用在于将格物概念引入一条虚无飘渺的道德教条说而不再有任何本该有的科学意义而入绝境的话,那为了要弄清真相,则需要查清楚这种逻辑中引入的几个概念究竟本源是什么:

(1)先看格物究竟是什么:

格物一词最著名的来源就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

通过考证孔子同时代人对“格”的概念描述:其中有训为“量度”的,如《文选》载鲍照《芜城赋》:“格高五岳”;李善注引《苍颉篇》:“格,量度也”;也有训为“正”或“检”的,《尚书?周书??命》:“……绳愆纠谬,格其非心”;孔氏传曰:“弹正过误,检其非妄之心”。考其涵义,这些用法均可转义为“考究”、“考察”或“检验”。

而在后来的《中庸》中,孔子弟子子思指出了儒家所主张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与前面“格”的涵义一致,所以,“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也就是先秦时代“格物”的涵义。

由此,先秦之格物的解释即是:“谓穷究事物的原理而获得知识”

再看1000年后的宋儒对格物的进一步精细论述:

朱子:“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 (《大学章句》释经一章)也就是说认识事物要到达它最深处的道理。

“致知之道在乎即事观理以格夫物。格者,极至之谓,如格于文祖之格,言穷而至极也。”(《大学或问》卷一)

以上可见,朱子格物涵义,“格”为“至”,“格物”便是“至于物”,也就是认识达到极至。而到了这个极限后, “知”才能找到;也因此,朱熹所说的“格物致知”所强调的就是通过对事物的考察、检验或穷究,来获取正确认识!这可以认为也是完全继承了其本来先秦时代的本义。

朱子的门人北山四先生之一王柏说:“格物致知之要,又在格物,盈天地间,物必有则。格物之理,致吾之知。万物同原,皆可类推。表里精粗,推至乎极。真积力久,豁然自得”“致知只在格物中,穷物之理,所以致吾之知也”

北山四先生之一金履祥说:“格物就是要各心身,家国、天下之物”“随遇皆物,随物皆格,极其小,虽草木、鸟兽之微,非可遗;极其大,虽天地、阴阳之化,非可外……即事即物,推而穷之,莫不求其所以然之故,与其至善之所在而不可易者,此谓格物”此说更为直观,无论大小事物,抽象具体事物,皆是认识对象。

北山四先生之一许谦:“吾儒之学,理一而分殊,理不患其不一,说难者分殊耳”“致其辨于分之殊,而要其归于理之一,每事每物求夫中者而用之” 徐谦此说意义重大,以格物来“分殊”学科,这也与其本人 “天文、地理、典章、制度、食货、刑法、字学、音韵、医经、术数之说,亦靡不该贯”之经历有关。

再看明代格物观:

医药学家李时珍说过:本草“虽曰医家药品,其考释性理,实吾儒格物之学”。

明末 科学家 徐光启 接触西学后认为,西学中“更有一种格物穷理之学,格物穷理之中,又复旁出一种象数之学。象数之学,大者为历法,为律吕……”他把西方科学包括在格物穷理之学中。

还有明代 思想家 方以智则融中西科学于一体,称“格致学”为“质测之学”。

而明代 思想家 王夫之说:“密翁(指方以智枣引者)与其公子为质测之学,诚学思兼致之实功。盖格物者,即物以穷理,惟质测为得之。”李约瑟:《中国对科学和技术的贡献》

如此,到底何谓格物,天理已昭然。也即直到宋代明代,对格物概念的阐述都未偏离对事物本身之理的考察而直接进入虚妄的人伦天理道德的探索,也即是在格物大道之先,必格物小道,无由小道则不得大道,这是很重要的一个线索。如此,格物精神何来脱离科学本位?

(2)我们还需要弄清楚天理究竟是什么,才能更进一步了解格物所究竟为何。

“天理”一概念最著名来源于理学,而理是什么?要理解理,那就先了解道,那道是什么?

道是自然规律:如韩非子认为,“道者,万物之始,……万物之源”、“万物之所然”、“万物之所以成”、“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韩非子?主道》);如朱子曰:“凡言道者,皆谓事物当然之理,人之所共由者也”《论语集注》

道是人伦:“人之生也,均有是性;均有是性,故均有是伦,均有是伦,故均有是道,然唯圣人能尽其性,故为人伦之至,而所由无不尽其道焉”;“道则人伦日用之间所当行者是也”(《论语集注》)

道是性:“道即性,性即道,固只是一物,然须看因甚唤作性,因甚唤作道”(《朱子语类》)

于是,道是什么?道是一切自然物质世界和社会人性的普遍规律,天地万物存在与发展的总依据和终极范畴,是万物的普遍规律!

那既如此,理又为何物?

理是自然规律,理的概念在春秋时即早已存在:如《庄子.天运》:“夫至乐者,先应之以人事,顺之以天理,以之以五德,应之以自然,然后调理四时,太和万物”;《韩非子.大体》:“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属轻重于权衡;不逆天理,不伤情性”;《礼记.乐记》:“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处,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惑人无穷......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南朝梁江淹《知己赋》:“谈天理之开基,辩人道之始终。”;“天下万物之则便是理”《朱子语类》

理是本性本能,如唐代孔颖达疏:“理,性也,是天之所生本性灭绝矣。”;“理,性也,命也,三者未尝有异。尽性则知天命矣.天命犹天道也,以其用而言之则谓之命,命者造化之谓也”。”《河南程氏遗书》

所以,理是什么?答案就是理是道,道就是理!所谓“自理言之为之道,其实一也。”《河南程氏粹言.论道篇》;物之理乃道也”《朱子语类》;“道者,无形之理也。”真德秀《?》

如此,理或是道的概念即包括自然万物和人类社会规律。而道或者理,在西方就是法。从概念本源出发就可以得到如下定义:认识自然,即有自然之理;认识宇宙,自有宇宙之理;认识社会,自由社会之理;认识人伦,自有人伦之理;认识君臣,自有君臣之理……所谓事事有理,物物有太极,也就是说儒家之格物在于认识事物本来之理,并通过认识事物本来之小理而再逐渐深入认识事物之大理。

当真相可谓明了,格物即是要考察自然物质社会人类人性之所有本源规律,是基于器物认知而又超越器物认知的认知法。于是,充满格物精神的理学自然就有了其伟大的近代化的启蒙精神。理学的理,远远挣脱了时代或者统治集团的枷锁,因为他是超政治的自然观世界观乃至宇宙观,而不是屈服于统治者的礼法工具。

(3)最后,我们需要再考察下明明德为何物:

《大学章句》开篇之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这是《大学》进一步阐发“明德”之实意。

在《大学》之先,明明德的概念还有如下:《康诰》曰:“克明德。”《太甲》曰:“顾?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都指自明也。

翻译过来就是“能够弘扬光明的品德。”“念念不忘这上天赋予的光明禀性。”

朱子门生问“明明德”。朱子曰:“人皆有明处,但为物欲所蔽,剔拨去了。只就明处渐明将去。然须致知、格物,方有进步处,识得本来是甚么物。”、“人本来皆具此明德,德内便有此仁义礼智四者。只被外物汨没了不明,便都坏了。所以大学之道,必先明此明德。若能学,则能知觉此明德,常自存得,便去刮剔,不为物欲所蔽。”在朱子看来,每个人都本身都具有明德,只是人往往抵御不住外界的物欲而暗淡了下去,所以,可以通过修炼将自身的明德再明朗开来。

由此比较,可知“明明德”第一个明指发扬光大,彰明之意;第二个明指自身所具有的光明德性。所以合起来就叫“弘扬崇高的品德。”犹如汉代大儒郑康成注解说:“明明德,谓显明其至德也。”

从格物就是为了致知,正因为有了知,而才能达到修身和治国平天下的两个目的而达到“明明德”圣境,那就再看明德这个“崇高的品德”到底包括了哪些内容: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如此,我们就可以把这些内容拆分成2部分内容:“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为“明道”部分,所谓“明道”即为章显光扬至善之道;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事功”部分,即获得道的有条件实践者就有义务去社会实践。而“明道”、“事功”概念延伸下去就是战国孟子的“独善其身”部分和“兼善天下”部分,联合起来就是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下》!这与就儒家另一经典《左传?襄公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立功、再次立言。经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过程结论何其相像。

所以,明明德的内容的“明道”和“事功”两部分即包括彰显形而上之道,也包括实践形而下之器。两者都达到或只达到任何一项即为“明明德”境界。也就是儒家认为即可以通过修身建立至善品质而成圣贤,也可通过入仕社会实践建立至善功德而成圣贤。这样,当格物与天理再与明明德联系起来的儒家教义就是------以不断认知自然社会的规律和道理,发现自己的光明本心,以修身、明道或是付诸经世济民的实践,以求实现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

但如果按照本文一开头所引用的今人那种错误逻辑来发挥想象,“明明德”所需发扬光大的内容就变成了今天人们通常所认为的用于维护皇权专制社会的尊君、维护等级礼法等而杜绝任何进步可能性的荒唐中世纪教条了!相信今人得出这种观点实在是有辱古人的智慧。

(三) 理学格物精神是超越西方机械唯物主义的有机自然主义:

什么是机械唯物主义和机自然主义?

机械唯物主义,这种理论是基于西方为破除神学教廷统治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一种哲学观,以物质为第一性来破除任何神性和道德存在发展出来的唯物质自然观,自17世纪牛顿经典力学为代表的机械力学解释自然界的一切,甚至触摸上帝的衣襟,并狂妄到试图构建一个力学上帝,到19世纪机械力学在社会中了发挥了它巨大的科技和工业价值后,神学解释自然的一切便垮台成了谎言,而机械唯物主义论就此成为西方认识世界的不二法门,从而建立起了它神话般的地位,迄今占据统治地位。

然,在经历最初3个世纪的繁荣后,机械唯物主义的偏狭性绝对性却日益暴露,从18世纪末法国 科学家 拉普拉斯被 恩格斯 赞誉为 “僵化的自然观上打开第一个缺口”开始突破机械唯物主义理论后,19世纪的人们便在很多研究领域都开始具有了突破性,而这些领域共有的特点即是从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揭示来相关联的物质之间,各种运动形式之间具有某种统一性,形成物理学第二次综合,从而开始摧毁各种运动形式之间彼此割裂的机械论的观点。

如果读者要是诧异为什么自己对这种物质“统一性、运动性”有这样的似曾相识之感,而奇怪那时候西方人的认识是如此死脑筋的话,那其实很简单,我们从小所受的教育正是自然辩证法,所以对于一切物质是静止机械的论断具有本能的反感。而自然辩证法来源于哪里?来源于恩格斯在19世纪晚期开创(《1873-1883年自然哲学手稿》也即现在通译的《自然辩证法》),也来源于中国理学(自然辩证法与有机自然主义没有过多的区别)。所以当西方人很惊异地看着中国人如此热烈地接受辩证唯物主义时,李约瑟解释:“中国的知识分子之所以更愿意接受辩证唯物主义,是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哲学思想正是他们自己所产生的”(《四海之内》)…… 也正是破除了那静止、绝对的机械唯物主义的高等自然哲学理论体系。

而机械唯物论为什么逐渐会破产呢?李约瑟说:“早期近代自然科学根据一个机械的宇宙的假设取得胜利是可能的―――也许这对他们还是不可缺少的;但是知识的增长要求采纳一种其自然主义性质并不亚于原子唯物主义而却更为有机的哲学的时代即将来临。这就是达尔文、弗雷泽、巴斯德、 弗洛伊德 、施佩曼、普朗克和 爱因斯坦 的时代。当它到来时,人们发现一长串的哲学思想家已经为之准备好了道路―――从怀特海上溯到恩格斯和 黑格尔 ,又从 黑格尔 到莱布尼茨―――那时候的灵感也许就完全不是欧洲的了。也许,最现代化的‘欧洲的’自然科学理论基础应该归功于庄周、周敦颐和朱熹等人的,要比世人至今所认识到的更多。”《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科学思想史》

李约瑟这段话的理解如果以一个比较戏谑的理解的话,那就是当时西方科学一穷二白,所以机械唯物论对科学的阻碍看不出来,而寥寥学科领域却又互相孤立而远远没有发展到可以互相影响的地步,因此谁都不会对不成熟的理论产生怀疑,而这在当时那个条件下用之足矣。但是随着积累的增加,大家才慢慢发现原来这个有很明白的缺陷,于是又开始转而将橄榄枝伸向有机自然主义。

如果打个狭隘而不足以概括机械论缺陷但比较浅显的比喻的话,如科幻片,古老的科幻片充满了对科学的崇拜,往往体现的是科学的正面价值和希望,而现在的科幻多是表达科学已经威胁到人类生存或生存质量,所以军方为一己之私,完全不顾可能导致更大麻烦,而愚蠢动地发明了各种各样层出不穷的生化异种或怪兽以作国防之资,但最后反而产生很大灾难而都被主人公以大义毁掉,虽然片子往往很烂,但不也基本表达了一种受有机自然主义影响的,而在现代科幻片里已变成了一种很俗的观念了么?

如果说西方开场初期没文化不懂,而只发展了机械论,却要到实际的实践中去碰得鼻青脸肿的话,那中国则以其洞达千里的智慧在科学文明发展的初期即已铺下了惠泽后世千年的有机论。虽然我们先哲的话在今天受尽西方文明洗荡的我们听起来已经一头雾水,甚至还在嘲讽古人迂腐的时候,但是现代的西方过来人,却在郑重其事地重新勾起我们对古老智慧的正视。

相反,又为什么说理学的格物认识论是一种有机自然主义呢?理学之格物认识论不仅是物之单独属性,而更在于是万物本源及万物之序、万物之关连。理学中著名命题如“理一分殊”、“月映万川”、 “天地生物,本乎一源”“理之流行”、“太极动静”、“道之流通”等等无不突破唯物机械论的全新视野。以强调万物之理的总和,通过万物显现为不同的万物之理,而万物之理又互为动静演化而体现背后那层却永不磨灭的道理。于是理学之格物,就同时具有了对单一事物的考察研究,也具备了不同事物动静关联研究,也具备寻找万物背后那个理之总和之理,也具备了天地人和谐发展的社会良性循环发展观……所以,理学是哲学学说,小如修身学说、生活学说;大如治国修文明之学说、解释宇宙自然社会人伦之学说,这是理学的原创价值,若从小处理学之格物说,则当格物所得之道之理,与修身修性的德融合后、当儒家研究事物“致广大尽精微”而从一个单一物体延伸到与周边的所有关联和相互作用影响时、当儒家的格物充满了对人与社会的关怀而体现浓郁的 人文主义 气息时……儒家格物便具有了另一种伟大的胸怀,这就是一种超越西方纯粹机械唯物主义的有机自然主义精神。

已故的 国学大师 季羡林 先生把人文精神落实到三个层面:大自然与人、人与人的、人与“身、口、意”的关系,即修身的关系(《人文精神与现代化》)。也就是按此标准,科学或者格物精神必须是维护这样一种人文理念,否则,科学或格物就会偏离中国人所赋予它的正道而变得极其邪恶。也许当蛮荒之时科学廖若星辰时,没人会在意,而当文明时代科学多如繁星时,则必须以有机论来筛选了,而我们现在正处于这个时代。

有机自然主义本身在中国并非一突如其来的概念,而是一个具有深远的历史沉淀性,若从思想渊源上看,应来自中国的整体思想观。自先秦以来就形成的儒道互补的文化结构也决定了中国古代的格物文化本质上追求天与人、自然与社会和谐统一的集体主义精神,李约瑟对此也有专门考证,考证的结果认为:“中国的这种有机自然主义最初以‘通体相关的思维’体系为基础,公元前3世纪已经由道家作出了光辉的论述,又在12世纪的理学思想家那里得以系统化。” 李约瑟对道家的评价很高,认为中国早期科学的奠基便是道家(见原话“真正奠定中国古代科学和科学思想传统的是道家……道家思想乃是中国科学和技术的根本”《中国科学技术史》)而理学恰恰是儒道释三位一体的学说,这在宋代又恰恰通称为道学。如果说先秦之道家在格物辩证法方面优于先秦儒家,但经过汉儒到宋儒的千年修炼,则道家辩证法也为宋代以辩证为特质的理学全面吸收,因而理学的格物精神的完善性必大大强于宋之前的儒学。也所以经李约瑟看来,朱子理学作为一种有机主义的哲学,已无可置疑。李约瑟因而评价道:“这样一个结论是并不牵强的,即宋代理学本质上是科学性的,伴随而来的是纯粹科学和应用科学本身的各种活动的史无前例的繁荣。”;“……以其中世纪的方式肯定理和气的普遍的互相渗透,反映了近代科学的立足点。”于是,科学也因反过来也因为理学的影响而轰轰烈烈地促进了尽人皆知的宋代科学技术之繁荣,此不再赘述。

如果还有人要怀疑,为了充分说明理学格物精神的进步意义,笔者收集了些中外著名学者对理学及其格物精神的充分评价:

国学大师 钱穆面认为格物即是人文的,也是科学的;当代著名哲学史家陈来先生肯定“朱熹的格物致知学说在重视人的道德修养同时,强调外部事物的考察和知识的学习扩展”而 季羡林 先生认为理学中透露的科学和人文精神是对人类的生存和命运、人生价值和意义的关注与思考,其内容涵盖了形而下的现实关注和形而上的终极关怀。也即当把朱熹“格物”内涵纳入有机自然主义体系后,格物原本的机械唯物主义涵义就从单纯的科学唯物上升为一种 人文主义 的关怀了。

然后再看西方著名 科学家 此的评价:

莱布尼茨,德国最重要的自然科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历史学家和哲学家,一个举世罕见的科学天才,和牛顿同为微积分的创建人。生活的年代正值中国明亡--清康熙年间,莱布尼茨评论理学曾说:“理被称为天的自然规律,因为正是由于理的运作,万物才按照它们各自的地位受着重量和度量的支配。这个天的规律就叫做天道。”“当近代中国的诠释家们把上天的统治归之于自然的原因时,当他们不同意那些总是在寻求超自然(或者不如说超形体)的奇迹和意外救星般的神灵的无知群氓时,我们应该称赞他们。” 而李约瑟认为:“这段话里暗示着近代科学的发现和理学的有机自然主义相吻合更有甚于与欧洲唯灵主义相吻合”。《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科学思想史》)李约瑟专门论证了莱布尼茨的思想与中国理学的有机自然主义的密切联系:“从这些材料里面,我们可以看出,即使他本人的哲学体系并非来源于新儒学家,至少他从新儒学家的有机主义中得到不少宝贵的资料和论证”。而李约瑟的这项发现标志有机主义在西方第一次出现的莱布尼茨单子论与理学家们的有机自然主义有着密切的关系。进而李约瑟也推测理学很可能通过德国莱布尼茨而传入西方,最后成为后世西方有机主义形成的重要材料;也表明 马克思 、恩格斯的辩证唯物主义和怀特海的有机主义都与朱熹理学有可能有著密切的关系……

于是,当代著名科学家普里高津也说:“我们已经走向一个新的综合,一个新的归纳,它将强调实验及定量表述的西方传统和以‘自发的自组织世界’这一观点为中心的中国传统结合起来。”普里高津:《从存在到演化》

而伟大的 爱因斯坦 认为,这是西方科学发展的两大基础―――但中国有发展至朱熹理学而趋于成熟的有机自然主义,而这正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而且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曾一度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水平。《中国科学技术史稿》

美国 科学家,似乎跟理学毫无关系的著名的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更是丢下一句石破惊天的话:“我们的发展,不过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例证、促进和精确化而已”。

……

(四)结尾:

如此,我们是否还仅能认为理学的格物精神仅仅是在维护一种政治礼法而走入死胡同的工具呢?答案应该已经揭晓,只是不明白,缘何当今国人对自己的祖先呕心沥血并创建一个个人类文明奇迹的成就如此的诋毁,和对祖宗之法如此地横加指责,实无语。在西方文明发展到今天,在他们得益于中国先人们创造的文明成就后,在西方满足了成功者的荣耀而将我们远远抛开后,享受完中国今人如此疯狂地追捧后,在西方那些从机械唯物主义论觉醒过来的人们对更高级的中国理学产生深深的敬意后,而作为我们中国人却在深深地懊恼为什么我们不是机械唯物主义!?作为中国人将作何感想?

理学格物精神历经800年来的政治风云的板荡,依然是一门充满严谨科学性和人性光辉的学说,理学格物精神也必将在不久的将来再次散发文明的光辉!

本文内容为我个人原创作品,申请原创加分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2023年上半年GDP全球前十五强
 百态   2023-10-24
美众议院议长启动对拜登的弹劾调查
 百态   2023-09-13
上海、济南、武汉等多地出现不明坠落物
 探索   2023-09-06
印度或要将国名改为“巴拉特”
 百态   2023-09-06
男子为女友送行,买票不登机被捕
 百态   2023-08-20
手机地震预警功能怎么开?
 干货   2023-08-06
女子4年卖2套房花700多万做美容:不但没变美脸,面部还出现变形
 百态   2023-08-04
住户一楼被水淹 还冲来8头猪
 百态   2023-07-31
女子体内爬出大量瓜子状活虫
 百态   2023-07-25
地球连续35年收到神秘规律性信号,网友:不要回答!
 探索   2023-07-21
全球镓价格本周大涨27%
 探索   2023-07-09
钱都流向了那些不缺钱的人,苦都留给了能吃苦的人
 探索   2023-07-02
倩女手游刀客魅者强控制(强混乱强眩晕强睡眠)和对应控制抗性的关系
 百态   2020-08-20
美国5月9日最新疫情:美国确诊人数突破131万
 百态   2020-05-09
荷兰政府宣布将集体辞职
 干货   2020-04-30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逍遥观:鹏程万里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神机营:射石饮羽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昆仑山:拔刀相助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天工阁:鬼斧神工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丝路古道:单枪匹马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与虎谋皮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李代桃僵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指鹿为马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金陵:小鸟依人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金陵:千金买邻
 干货   2019-11-12
 
推荐阅读
 
 
 
>>返回首頁<<
靜靜地坐在廢墟上,四周的荒凉一望無際,忽然覺得,淒涼也很美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