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羲 的《明夷待访录》中对君臣关系有一段论述,大意是皇帝和大臣只是分工不同,并无尊卑之分(“又岂知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耶?”“非其道,即君以形声强我,未之敢从也 ”“吾无天下之责,则吾在君为路人。出而仕于君也,不以天下为事,则君之仆妾也;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
对一直深信不疑中国 古代 君主专制独裁如何登峰造极之类宣传的人来说,第一次见这样的话,一定觉得黄真是了不起的 思想家 。在“封建”专制时期就能提出这样的观点,振聋发聩!接着多半众口一辞:这是总结 明朝 灭亡的沉痛教训而得来的云云。言外之意, 明朝 的君主专制太厉害了,如果不是灭亡了,还不可能产生这样的观点。只有体制被打破时才可能有的,影响不了整体的发展趋势。
但其实 黄宗羲 说的这些,谈不上多新鲜。往远了说几千年前的儒家经典里就能推导出来。往近了说,多了解明代中晚期知识分子的言论著作,这些不过是主流思想一脉相承强调的,而且也非流于空谈,本身就已经渗透到实践中去了。把君臣关系定位成主奴关系,这是属于满清的特权。大部分人之所以乍见之下会觉得眼前一亮,还是因为把对满清的印象直接套到了整个中国 古代 尤其是明代的头上。
这里举一则明人 王同 轨写的《耳谈类增》中的记载
“世庙朝,蒋皇亲负盛宠杀人,大司寇见素林公执法拟死。疏奏,上不悦,下旨曰:‘着林俊回将话来!’林即面奏曰:‘臣官至 尚书 ,天子无故不呼名。臣为 陛下 守法,而以名称,何罪?且法者,祖宗之法, 陛下 安得私椒房,臣又何所执也?’辞严色厉,声震殿陛。上大怒,祸且不测,举朝危焉。文简方为学士,林门生也。悬以‘君使臣以礼’章进讲,反复开警。以为敬礼大臣,尧舜盛德。天颜少霁,林罪得释。……尝闻之,尊君卑臣,自秦始益甚,故其治亦逊古,以君臣不交也。林公因上呼名,遂抗对过直,公乃从容谈说,使帝拗怒而布和,非有直诚感动,不能爰以成君师之美”[3]
大概意思是, 嘉靖 时期,皇帝一个亲戚杀了人,当时的刑部 尚书 林俊(号见素)定了他死罪,然后 嘉靖 很不高兴,下旨说“着林俊回将话来”。我们知道在 古代 直呼一个人的名字是不太礼貌的做法。不过按照君尊臣卑的思想,皇帝直接叫一个人的名字那也不算什么。但这位林俊显然不这么看,他也很不高兴,闹起了脾气。当面对嘉靖说,我已经做到 尚书 了,你是皇帝就能直接叫我名字吗?我是执行祖宗定下的法律,难道你能任着性子来偏袒你的亲戚吗?
他不但说,而且还是“辞严色厉,声震殿陛”地说,拔高了嗓门,一副痛声训斥皇帝的架势。先抛开嘉靖是皇帝的身份,不妨设身处地想一下。假如我们因为某件事情兴师问罪去找某人算账,结果帐还没算成,那人反而在大庭广众之下,对你的态度大加挑剔,大声斥责,那你是何等心情?估计觉得丢了面子,火冒三丈,争吵甚至打架是可以预期的。
所以也就怪不得嘉靖要大怒了,他可能想你要定我亲戚死罪还没怎么着你,就叫你个名字你倒发起火来了,究竟谁是皇帝啊?林俊的一个门生看见皇帝生气,上来进行教育,把孔子的‘君使臣以礼’的道理灌输了一下,嘉靖受到反复开警之后,只能就此算了。然后是记载这件事情的作者 王同 轨发的感慨议论。
先撇开事情本身不谈,光从 王同 轨说“尊君卑臣,自秦始益甚,故其治亦逊古”来看,可见至少单从思想上他就认为尊君卑臣是不合理的,对林俊因为皇帝直接叫他名字,就辞严色厉提出抗议的做法也是赞赏有加。
王同轨在明代不过是小人物,更谈不上是什么 思想家 了。他的这种态度,在当时也并非独树一帜的见解,更多的其实是代表明代知识分子普遍认可的一种是非观念。
有趣的是,《耳谈类增》的校点者在这段记载的校勘记里对“反复开警”的“开警”很有疑虑,觉得应该是“开譬”的形误,“开警,疑开譬之形误,开譬,开导劝说”。我倒觉得原文的开警也还是说得通的,可以理解为开导警示,这里还是应该尊重原文为宜。毕竟 孟子 就说过“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想必在开导皇帝“君使臣以礼”的时候,引用 孟子 的话是少不了的,而 孟子 的这些话本身就带有警告意味了。
再回到这件事情本身来,对皇帝说话能“辞严色厉,声震殿陛”,并且起因仅仅是皇帝直呼自己的名字。这和我们惯常对古代君臣关系的印象确实太不一样了。
其实不必说古代了,也不必说大臣对皇帝了,就是现在的官员,下级对上级,说话敢“辞严色厉”么?敢用教师爷的态度引经据典来反复开警么?能举出哪怕一个例子来么?估计都是驯顺服帖,恭敬讨好,虚心学习上级指示精神还唯恐不及吧?
一般都是上级对下级“辞严色厉”,上级对下级进行开警教导才对。就这样的状态,有些人还居然一谈到 明朝 就摆出一副苦大仇深,抚今追昔,忆苦思甜的口吻,给明代扣上登峰造极的君主专制之类帽子,真是格外幽默。
在大多数人心中,如果古代居然有大臣对皇帝说话敢辞严色厉,那一定是权倾朝野,要篡权夺位的大奸臣,大权臣了,比如满清的 鳌拜 。那只能是被万人唾骂的角色,如果反而被当时人作为美谈记载下来,岂非咄咄怪事?再退一步,就算真有这样的事情,那估计也是属于个性特异而被宽容对待的显赫名人了。
林俊当然不是什么权臣,论名气也不大。一般人,你如果问他海瑞是谁,那他一定说知道知道。如果问他林俊是谁,那就多半茫然了。即便和林俊同朝的杨廷和、毛澄名气也比他大多了。就是这么一个名气不算太大的明代官员,其表现出的这种个性锋芒,也足以令人折服。
这也是明代 历史 一个特点,往往在不经意的角落,你都可以发现许多可圈可点的人物事迹,其光芒闪耀并不比那些备受瞩目,广为宣扬的人和事逊色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