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禁南海的地方冲动(3)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10-03-1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这些不满的声音,很大程度上是沿海各省利益受到重创后的本能反应。本来鱼盐之业、通海贸易乃江浙闽粤诸省主要的课税对象,“禁海”、“迁界”无疑是断其财源。正如李之芳所说:江、浙、闽、粤地区以鱼盐为富强之资,片板不许下海,是自弃鱼盐之利,而断绝海外贸易,等于抛舍东西洋船饷数万。

然而,这还不是地方反对海禁的全部动机所在。江浙闽粤沿海一带,地广人稠,16世纪以来人多地少的矛盾愈发激化,这激发出更多依靠海洋营生的经济形态。因而,传统的海外贸易发展的同时,也会滋生出一些以海上贸易为核心的利益集团。

这些利益集团又往往与某些政治势力有密切联系,他们让度可观的利润来维系合作关系,贸易活动便会得到官方的庇护。还有的政府官员,本身就利用职权偷偷做着海上走私的活动,如清初平南王尚可喜父子雄踞广东30年,在禁海期间,以武力为掩护的出洋贸易,悬挂着尚藩号旗的商船横行粤海,垄断了巨大利益。所以,禁海不仅是于民生不利,朝中人表达不满的声音,也更多是因为他们所代表的海商大贾们的利益受到侵犯。

由于海外贸易的刺激,江浙闽粤沿海地区商品经济发展十分活跃,手工业、商业和农业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所以,东南沿海地区与全国主体部分经济结构的龃龉便在所难免,因而,禁海与开海的争论,也是这种差异的必然产物。

开海

事情的转机发生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是年六月,施琅将军率领清军攻克澎湖,七月,郑克塽、刘国轩率部归降,至此,满清终于平定台湾,海外反清势力基本荡尽。

据《清末通商始末》记载,这时荷兰以协助清军围剿郑氏集团有功,向康熙皇帝提出,请求通市贸易,终于获得康熙应允。“而大西洋诸国因荷兰得请,于是,凡明以前未通中国勤贸易而操海舶为生涯者,皆争趋疆臣,因请开海禁。”

其实,开海又何尝不是江浙闽粤沿海地区一直以来的愿望呢?就在“台湾降附,海贼荡平”之后,福建总督姚启圣、两广总督吴兴祚等地方大臣恳请开海展界的奏折,再次如雪片般飞向康熙皇帝的案头。

对于沿海各省积极请求开海的热情,康熙也理解。他说:“百姓乐于沿海居住,原因海上可以贸易捕鱼”,“令海洋贸易,实有益于民生”。若此二省民用充阜财货流通,各省俱有裨益。且出海贸易非贫民所能,富商大贾懋迁有无,薄征其税,不致累民,可充闽粤兵饷,以免腹里省份转输协济之劳。腹里省份钱粮有余,小民又获安养……”

第一頁    上一頁    第3頁/共6頁    下一頁    最後頁
第01頁 第02頁 第03頁 第04頁 第05頁 第06頁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