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5月15日,美联社记者约翰,兰道夫自朝鲜西线报道说:“一周前曾被共产党俘虏的美国军人星期五夜间回到联军阵地后,谈到他们曾同一位中国将军会过面,这些军人说他们受到了良好的待遇,而且两次被放走。”
1951年10月22日,加拿大温哥华日报报道:“中国人有无数次将美国负伤的俘虏放回他们的阵地,有些次,在伤员不能走路,中国人又无法再抬送时,他们就把伤员放到一个地方,然后再给上一面白旗,以便他们向美国部队标明自己的位置。……中国军队在美国人去接运伤员时,还停止射击……究竟中国人为什么要这样对待俘虏,曾引起广泛议论……但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美国的步兵则是很感激的。”
一些美国作者在自己的书中也谈到这方面的事迹,如约瑟夫·格登在《朝鲜战争》一书中说:“在第一阶段的攻势中,中国人对待俘虏,尤其是对伤员,表现出令人惊异的同情之心……有时他们会把美国伤员放到担架上,把他们抬到路边,然后撤退并停止射击,以等待联合国军的战地区务人员把他们弄走。”
志愿军采取的这种人道主义举措,彻底揭穿了美、英军方对官兵所进行的蒙蔽欺骗,美国赫斯延斯在《朝鲜战争》一书第十六章中不得不写道:“共产党对待战俘的这种意想不到的情况,使西方对朝鲜战争及中国人的看法,产生了深刻影响。”他紧接着又补充说:“因在整个战争中,前线官兵对他们的中国对手很少感到有仇恨的想法……”。 中国自古就有“城战为下”、“心战为上”的说法,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为期3年之久的朝鲜战争中,能打胜以美国为首、为主的联合国17国的军队,这种“心战”是发挥了重要作用的。
四、俘虏心目中的“世界第一等战俘营”
朝鲜战争中,统管联合国军战俘的机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俘虏管理处,简称“俘管处”。其下共有6座战俘营,分别设于中、朝边界鸭绿江畔的碧潼、昌城、渭源等几个郡的城乡,但由于俘管处处部设在碧潼,所以习惯上,也有称作“碧潼战俘营”或“鸭绿江战俘营”的。
碧潼战俘营以人道主义宽待联合国军广大被俘官兵,尊重俘虏人权,而名闻世界。在我志愿军近3年的俘虏收容工作中,世界舆论与各国人民均曾密切注视过碧潼的动向与信息,许多世界着名和平民主人士与民间团体,也曾接踵到达碧潼战俘营进行过参观访问,战俘们极口赞扬志愿军及所发出的和平呼声,在当时不仅引起各国人民广泛关注,而且还对举世瞩目的板门店交战双方谈判斗争产生直接影响,常使美方代表处于被动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