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二十四师十九团三营二连的狄克生在《两次被俘两种待遇》一文中写道:“俘虏营中的医疗条件很好,……医务人员除治病外,还负责防疫,初夏要给每个战俘进行3次预防注射。他们尽一切努力来保证俘虏的健康,就我所知,有一些俘虏如果不是及时动手术,就肯定会死去,但他们都被俘虏营的医生救活了。”加拿大战俘贝勒蒂尔说:“我在被俘后,因负伤被直接送进碧潼战俘医院,人院后医生很快为我动了手术,不久我就被治好了。”
美军少校莱伊·m·德奥伟在医院的一封感谢信中,更充满了内心的感激之情,他说主治医师叶大夫“具有热爱和平的伟大精神,称得上是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英雄,在人格上为人所钦敬。”又赞扬主管病房的当时已有三个孩子的孙护士:“她以精湛的医术,母亲般的慈祥,赢得了所有病号的心。不管孙护士走到哪间病室,所有病号都用‘孙妈妈顶好",向她打招呼,表示衷心感激之情。”
战俘对志愿军医务人员的感激之情不仅表现在口头和文字上,即使回国多年后,也仍然念念不忘。英俘彼得·劳雷于1951年因被俘后患了急性肺炎,生命垂危,第一战俘营医生发现后立即实施紧急抢救,使之脱离了危险。遣返回国几十年来,彼得·劳雷一直不忘这个救命之恩,他辗转得知黄远的工作地址后,曾先后于1988年秋季、1998年11月,两度远访黄远医生于福建泉州,第二次来访还携夫人英妮达和他同行。当时河南电视台闻讯曾拍摄了随访记录片。彼得。劳雷访问中国后,曾在英国各种集会上热情讲述他与黄远的故事,并在几家报刊上发表文章,盛赞志愿军的人道主义。
(c)战俘们的组织--俱乐部活动
为了全而贯彻我军的宽待政策,营造和平、宽松、人道主义氛围,我志愿军俘管处先后于1951年秋、 1952年春,分别在处部、各战俘营及下属中队建立了三级俱乐部。俱乐部是俘虏自己的组织,由俘虏民主选举产生,以为全体俘虏服务为宗旨。俱乐部设正副主任及伙食、卫生、体育、文艺等委员,定期开会,分管各项工作及活动。俱乐部接受志愿军文娱部门领导。文娱部门大力支持俱乐部各项工作,经常听取俱乐部的意见,为其提供各方面的条件,并传播经验。
通过俱乐部,战俘们的生活内容趋于多样化,其不同的兴趣与要求都充分得到了满足。至于运动者天天可以在球场上比赛,篮、排、垒球、橄榄球等样样俱全。擅长歌舞及有文艺特长者可在游艺室吹拉弹唱,排练节目。性格内向好静、偏爱游艺活动者,可进行国际象棋、惠斯特、桥牌一类的活动或循环比赛。同时还给文学艺术、工艺美术爱好者,提供了图书和工艺制作器材等条件,俱乐部建立的图书馆、阅览室可满足他们阅读英、美、苏、中等国小说及报刊的需要,并供给他们纸张笔墨来开办墙报和写作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