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声声赞誉发自肺腑
各国广大战俘在碧潼战俘营近三年的时光中,充分感受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宽大友好,因此他们对志愿军和志愿军战俘营由衷地发出了各种赞誉,他们说:
从善解人意的中国朋友那里,我们所得到的不是饥饿和虐待,而是美好的食物和关心体贴。我简直:不像战俘,而像是客人。……然而却有一块闪光的土地,给人们以希望,尽管正在进行着生死斗争,但文明人却向人们展示出了人道行为。
我确信我们全体都会把志愿军看作为经过考验的,真诚的好朋友。
我们在这儿受到的待遇真是格外好。我们不是被看作敌人、俘虏,而是被看作兄弟。
谈到条件,中国人公正又宽大,常额外供应食品和各种体育运动设备,远远超过《日内瓦战俘公约》关于战俘所规定的标准。
美俘费朗托赞扬志愿军战俘营是“世界第一等战俘营”。另一个美俘但维斯说:“自两次世界大战以来,我们是最幸运的战俘了。”还有不少战俘说这里很像是“休憩所”,“是学校”,“简直不像是战俘营”。一位美国读者来信说:“你们对战俘的对待,既人道又仁慈……绝大多数英国人都把中国人当成朋友了。”
(b)衣丰食足与救死扶伤
每年春、秋气候转化时,俘虏与志愿军同时换装,只不过着色不同。我军为军绿色,战俘为湛蓝色,夏有单衣两套,冬有棉衣、棉帽、大衣、棉手套,并有白色衬衣、内裤、袜子、黑色胶底单棉鞋等,卧具则发毛毯、棉被。在凛冽的朝鲜北部冬天,俘虏们穿着厚敦敦的棉衣、大衣,再戴上棉帽、手套,无不笑口常开,盛赞志愿军对他们的优厚。
俘虏的伙食标准,定得比我军大灶略高,当时我军连排及战士每月伙食为13万元(旧币),而战俘每月伙食费约为15万元(旧币)。从1951年5月份起,战俘主食供应完全为细粮,副食则有肉类、蛋、鱼及各类蔬菜,每日保证可有荤菜一餐。过节时,额外给补助费,可举行宴会。西方战俘吃蒸馍不习惯,我们就设法为他们准备了面包炉,炊事员也改由俘虏自己推选,保证可按他们的习惯吃饭。后来各战俘营普遍建立了俱乐部,俱乐部下设伙食委员会,具体负责伙食管理。
居住条件也很好,冬季一律都烧暖炕。此外,各战俘营都有浴池,冬季时俘虏可轮流集体洗热水澡。
对生活方面的反映,英俘给家里写信说比在国内生活好,吃肉多。土耳其、菲律宾等国俘虏说,比他们在本国军队生活好得多。
在救死扶伤,用人道主义精神抢救战俘中,广大战俘更被感动得五体投地,有口皆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