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洛克希德战鹰――PV-1/2“文图拉”/“鱼叉”简史(19)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10-03-1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PV-1 编队在婆罗洲上空巡逻

在太平洋南部和西南部,最早装备 PV-1 的是驻扎在英属厄利斯群岛福纳福提海军辅助航空站的飞行中队,时间是 1943 年 6 月。该中队主要执行巡逻任务。到了九、十月间,有两个装备 PV-1 的中队转场至瓜达尔卡纳尔岛和所罗门群岛中的新乔治亚岛,执行搜索攻击日军船只的任务。稍后,又有一个中队进驻斯特林岛,对新不列颠岛上的日军重镇拉包尔进行攻击。在美军攻占阿德米勒尔蒂群岛后,PV-1 机队开始进驻马努斯岛和新爱尔兰岛,后又先后转场摩洛太岛和洛斯.内格罗斯岛,担负搜索、反潜巡逻等任务。1944 年 10 月美军攻入菲律宾后,PV-1 紧随其后进驻菲律宾各岛,首先是雷伊泰岛,接着是萨马尔、帕拉望和吕宋。机群从这些岛上的基地起飞,进行反潜巡逻,同时也对在菲律宾和中国台湾的日军地面目标进行轰炸。上述作战行动一直持续到战争结束。期间,VPB-152 中队的一架 PV-1 还扮演了一次救难天使的角色――它发现了被日军潜艇击沉的“印地安纳波利斯”号重巡洋舰的幸存者,并向他们伸出了救援之手。

描绘 PV-1 攻击日军运输船只的绘画作品,真实地反映了巡逻轰炸机的战斗的场面

1944 年 4 月成立的 VB-152 和 153 中队的 PV-1 比较特殊。他们的飞机经过改装,能够装载“塘鹅”滑翔制导炸弹。“塘鹅”最初计划用来反潜,因此整个炸弹是围绕着标准的 238 千克深水炸弹设计的。弹上安装了一种“半主动雷达定位”跟踪器,可接收 PV-1 发射的雷达波束的反射波。在使用“塘鹅”的过程中,载机必须用雷达持续照射目标。因此,“塘鹅”很难有效地对付那些有较强防御能力的目标。到 1943 年中,“塘鹅”项目有了变化,它演变成一种反舰武器。907 千克的通用炸弹替代了深水炸弹。测试仍在继续进行。1944 年 7 月,“塘鹅”在纽约海军航空站外海进行了实弹投放,2 枚“塘鹅”击中了靶船。但到了 9 月,“塘鹅”项目还是被取消了,取而代之的是“蝙蝠”。“蝙蝠”采用全主动雷达定位方式,弹上装有雷达波发射和接收装置,攻击过程中不再需要载机雷达持续照射目标。

和那些在海上决战中冲锋陷阵的舰载机相比,PV-1/2 的战斗经历远没有前者那样激动人心。但正是这些巡逻轰炸机日以继夜的奋勇出击,无情地绞杀了日军的海上补给线,摧垮了成百上千个岛屿上守敌的战斗意志和力量,为盟军成功实施越岛进攻战略并最终赢得太平洋战争,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而 VB-142 中队的战斗经历,就是巡逻轰炸机部队战时历程的一个缩影。人们可以从中了解到,这些几乎不为人知的空中勇士,为战争的胜利做出了怎样的贡献和牺牲。

二.VB-142 中队的太平洋战记

VB-142 轰炸中队于 1943 年 6 月 1 日在华盛顿州怀德贝岛组建完毕。 在进行了 15 个架次的乘员训练飞行后,15 架“文图拉”被装载上护航航空母舰“威廉王子”号,于 8 月 10 日晚启程前往珍珠港。6 天后,母舰抵达珍珠港。有 6 架飞机被派驻中途岛,4 架飞机进驻约翰斯通岛。中队随即展开日常巡逻。领航员们努力学习如何在 500 英里外找到正确的航向,回到中太平洋上的一个小点上。而一些炮手则给自己的炮塔座椅装上钢板,希望能够保护自己免受敌方火力的伤害。事实上,对于那些炮手来说,在太平洋上空,他们将学到更多关于空中射击的东西。因为在海军的炮手学校里,他们实际上只是学会了用机枪向那些泥制的移动目标狂扫一气。

第一頁    上一頁    第19頁/共29頁    下一頁    最後頁
第01頁 第02頁 第03頁 第04頁 第05頁 第06頁 第07頁 第08頁 第0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第21頁 第22頁 第23頁 第24頁 第25頁 第26頁 第27頁 第28頁 第29頁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