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瓮棺发现儿童骸骨

查看出土文物
不幸夭折的孩子,不火化、不用棺材下葬,而是用陶瓮将其入殓,然后埋葬在居住[注: 北史·杨椿传》:“吾今日不为贫贱,然居住舍宅,不作壮丽华饰者,正虑汝等后世不贤,不能保守之,将为势家所夺。”《说唐》第一回:“觅了所房子,与 莫氏 一同居住。]的房屋后面,这就是2000多年前生活在图们地区的古人一种独特的殡葬风俗。近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图们市博物馆在图们市月晴镇曲水村进行了一次抢救性发掘,意外发现一具盛装在瓮棺里的儿童骸骨,由此看到了古人一种独特的殡葬风俗。
为建吉珲高速铁路专线 抢救性发掘古遗址[注: 遗址是指人类活动的遗迹,属于考古学概念。遗址的特点表现为不完整的残存物,具有一定的区域范围,很多史前遗址、远古遗址多深埋地表以下。]
据了解,吉林至珲春高速铁路客运专线的建设路线正好途经图们市月晴镇曲水村,为了建设这条铁路,经有关部门批准,2011年7月10日至30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图们市博物馆,联合对位于曲水村一处“曲水苗圃”古代人类生活遗址和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这是两汉时期[注: 思想介绍 儒家自孔子死后便分为若干家,其中尤以孟子、荀子影响最大。汉代只有孔子被神化,称为“圣人”,孟子和荀子尚为等而下之的“仁人”。],古沃沮[注: 沃沮沃沮是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5世纪朝鲜半岛北部的部落国家。沃沮分为南北两部。南沃沮也称东沃沮大致位于今朝鲜的咸镜道,北沃沮大致位于图们江流域。]人的生活遗存,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据图们市博物馆馆长郑增万介绍,此处古人遗址与2009年8月延吉市长[注: 解释 市长 :shì chánɡ (Mayor,出自拉丁文māior,“较大的”的意思): 1.古官名。职掌同市令。汉代于长安置东西市令,于都邑置市长。]东村发掘的古沃沮人遗址,出土的文物基本相同,均是以陶器等古人生活器皿为主。
由于铁路建设工程很紧,这次考古时间非常紧迫,经过20天挖掘,共清理了1000多平方米的古代人类生活遗址和一处墓葬。经过清理,这些古人生活遗址的轮廓清晰地呈现出来,从房址遗存上看,当时氏族部落居住的房屋为半地穴建筑。房址内放置了许多陶罐,从外形来看,与现代[注: 时间名词欧美所指的时间跨度为:公元后1936年(1936 AD) - 公元后1968年(1968 AD)[现代汉语规范字典] 现今这个时代;我国历史分期上特指1919年五四运动到现今这个时期;有时也指]人使用的罐子基本相同,颜色呈灰褐色。生活遗址上有灶台、居室还有烧过炭灰痕迹,它们都还原了当时古人的生活场面。
出土的文物有大量陶器、石器、铁器、骨器等古人生活用具。经过整理各器物完整或可以修补还原的约100多件,遗憾的是大量的陶器碎片已无法复原。
儿童瓮棺埋屋后 现古人独特殡葬风俗
据郑馆长介绍,此次考古发掘和延吉的古沃沮人生活遗址考古发掘不同的是,他们在考古中发现了一个瓮棺,里面还有一具骸骨,从骸骨的情况看应该是儿童的,年龄约有五六岁,但性别目前还无法确定。
记者在曲水村考古队的发掘文物的仓库中看到,所说的瓮棺,实际上就是一个较大的陶瓮,形如现代的大坛子或小缸。只不过质地是比较易碎的青陶,做工也非常粗糙。据了解,这具瓮棺的长度在75-80厘米,直径50多厘米。
郑馆长称,他们发现这具骸骨是在古遗址人类居住的房屋后面,离房屋很近。由这些信息可以看出,用陶瓮为棺埋葬死者,是古代沃沮人一种独特的殡葬方式。
“为什么把死去儿童埋在居住房屋的后面?”对于记者这个问题,郑馆长表示,将孩子的瓮棺埋在房屋附近,可能是古人的一种独特殡葬风俗。记者了解到,瓮棺葬是古代墓葬形式之一,以瓮、盆为葬具,大多将小孩的尸体殓入其中埋葬,还有用来埋葬成人的。这种葬俗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注: 新石器时代(Neolithic Period)指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年代大约从1万年前开始,结束时间从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至汉代。
瓮棺现儿童骸骨 是图们首次考古发现
郑馆长说,此次出土的文物信息还告诉我们,2000多年前,北方边疆文明[注: 文明是人类审美观念和文化现象的传承、发展、糅合和分化过程中所产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总称。是人类开始群居并出现社会分工专业化,人类社会雏形基本形成后开始出现的一种现象。]远比中原文明落后,生活在图们的古沃沮人使用的生活器具还是粗糙的陶器,此时中原已广泛使用铁器了。
不过,此次考古发掘对于研究图们乃至延边的发展历史提供了重要历史依据,出土的文物资料很有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另据了解,此次考古发掘,是图们历史上首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用瓮棺埋葬儿童骸骨也是首次考古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