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羽在襄阳虽然被徐晃击败,但是主力仍在。
2、在得知南郡被袭后立刻南归,其第一目的不是回攻南郡,而是入据宜都,重整旗鼓。所以,南归之旅不是一次绝望之旅,而是希望之旅。
3、导致关羽军心崩溃的主要原因不是吕蒙的分化瓦解,而是宜都的丢失,使希望破灭,整支大军失去凭依。
4、所以对关羽最后致命的不是南郡的丢失,也不是吕蒙的手段,更不是刘封拒绝出援,而是刘备任命的宜都太守樊友对宜都的弃守。
5、陆逊在宜都前后斩获招纳数万,所以宜都并非空城。
正文:
建安24年10月,关羽在襄阳被徐晃击败,紧接着,后方荆州又被吕蒙袭取,这个时候,关羽并非死路一条,他是完全可以全身而退,带领大部分人马撤往上庸的。但是关羽没有这样做,为什么呢?
答案就在宜都。宜都是个郡,大致相当现在的宜昌地区,包含宜都、枝江、当阳、夷陵、夷道、秭归等地,居南郡上流,控西陵峡口,地接五溪蛮夷(就是现在的恩施张家界一带,深入可到湘西州贵州。),陆路可通上庸和襄阳,地形险要,是一块战略要地。吕蒙虽然袭取了南郡,但是还有宜都(今宜昌)在,军队主力也还在,所以正常情况下,关羽的回旋余地依然很大,因此他还抱有信心,打算回到宜都继续奋斗!!!
所以南归之旅并非如过去认为的是绝望之旅,相反是一次希望之旅!
我们先回头来估计一下关羽的前后兵力。
关羽围攻襄阳的兵力,估计在4-5万左右。得到这个数字,是因为:
其一,关羽原来就有三万人,第一次荆州危机时,刘备率5万人回援,这5万人应该留下一部分,所以关羽所部估计在5万上下。
其二,于禁庞德有步骑三万,加上曹仁樊城守军,襄阳吕常守军,合计应该有4万。4万精兵猛将与敌僵持,不能立即出战,说明对方实力至少相当尔,一时没有机会就要等。因此我们估计关羽兵力有4万应该问题不大,可能还要更多。这4万人又分为水陆两部分,关羽是有强大的水军的,否则不可能实现围攻襄阳、樊城和水淹7军的壮举。这4万人我们可以认为水陆各半,2万陆军,2万水军,因为水军是关羽军的核心,控制汉江水道、各部交通往来、后勤供应全靠水军。
徐晃击破的只是关羽的陆军,而且不是歼灭,所以兵败于徐晃后,关羽并没有立刻退兵,而仅仅是撤围樊城,水军依然控制汉江水道,继续围困襄阳。因为守城方也到了最后关头,如果能够拿下汉江南岸的襄阳,也是重大战果,汉水以南就可以连成一片了。所以,此时我们可以估计关羽的军队依然还有3万至3万5千,实力依然很强大,足以和曹军抗衡,否则他不会坚持不退兵。(详见资治通鉴汉纪六十)
但正在这时,吕蒙袭取了南郡,关羽得知南郡被占后,才立刻退兵南还。
其实,当得知南郡被袭后,关羽可以有两个选择:一是立刻带兵退往上庸,这样可以全身而退,军队也大部可以保全,因为曹操方要坐山观虎斗,已经命令不可追击,甚至可以保全水军,如果将水军沿汉水上溯的话,不过荆州可就彻底放弃了;另一个就是南还,南还可以有两个变化,一是趁孙权立足未稳,重新攻取江陵;二是退守宜都,然后以宜都为根据地和孙权周旋。
关羽选择的正是南还!他这样做是完全正确的,也是负责任的做法。南归之路并非一次绝望之旅,而是希望之旅。因为:
第一, 关羽长期经营荆州,所谓恩信夙著,而此时孙权立足未稳,只是暂时占领了南郡,其他很多地方依然效忠刘备和关羽,特别是南郡上游的要冲宜都还在己方手里,愚以为这是一颗最大的定心丸,因为只要能够据有宜都,就可立于不败之地。而宜都地形处处险要易守难攻,只要坚守,最多支持10天,关羽就可以赶到。襄阳到宜都400里不到,每天走50里的话,8天也到了,孙吴也无力阻截。
第二, 所以南归的第一目的地应该不是南郡,而是宜都。从襄阳不管到江陵还是宜都,陆路当时都必须经过当阳。到当阳后,就算回到宜都了,以后就可以宜都为根据地居高临下进攻江陵。当然,如果机会好,也可以从当阳直接转攻江陵。
第三, 关羽还有3万人,实力依然强大,而东吴兵力单薄,又立足未稳,所以完全可以一战。而关羽向来轻视东吴诸将,因此他认为既然能够一战,那么取胜的机会很大。
第四, 纵使一战不成功,他也可以退据宜都,控制南郡的上游,然后背靠西川,连结武陵和上庸,继续进取南郡,形势依然不算太坏。所以,关羽肯定充满信心的,南归之路并不是一次绝望之旅。
第五, 关羽还有另一重想法,就是希望能够像上次一样,孙权在他武力威胁下妥协和解,他也许可以通过给与孙吴巨大利益,比如割让零陵和武陵,来换取孙权退出南郡,所以关羽数使人与吕蒙相闻,应该就是这个意思。
基于以上考虑,所以关羽毫不犹豫地率兵南归,只要能够回到宜都,他就还握有相当大的主
动权。可是他没有想到,孙权方竟然迅速攻占了宜都,刘备任命的宜都太守樊友竟然在陆逊的进攻面前不战而逃跑,樊友逃后,其他各要塞守将也是纷纷逃亡或投降,零星抵抗的也不堪一击,一下子就完了。而陆逊在宜都前后斩获招纳数万,可见宜都并非无兵,宜都地形也并非不险,所以樊友的委郡走是没有道理的。但不管如何,愚以为这才是最致命的打击,他摧毁了关羽军最后的希望,使得关羽军立刻陷入无家可归的境地,对士气的打击是毁灭性的,一下子从信心满满变成一片绝望;同时吕蒙又成功使用了分化瓦解的计策,于是他的部下就纷纷弃他而去了。
可以设想一下当时的情形,当关羽大军星夜兼程,忍受饥渴劳累,满怀信心到达当阳后,原以为可以进入宜都,龙归大海,可是眼前的现实却是整个宜都已经全部被孙吴占领,于是一下子军心就崩溃了,整个大军很快逃亡精光,最后只剩下十余骑。此时再向上庸逃亡已经来不及了,因为一则走投无路,二则光杆司令,随便一支小分队就把他们俘获了。
想当初关羽回军的时候,还是信心满满的,他想着吕蒙只是占领了江陵和公安而已,其他地方如宜都,如当阳、如夷陵、如秭归、还有武陵都还在己方手里,他的军队主力也还在,他既可以视情况回攻南郡,也可以先退守宜都,休整后再出击,回旋空间还是很大。谁能想到形势变化那么快呢,如冰消瓦解一般,实在出人意料,今天看来也是难以理解,只能说是天意了。
现在回过头来还是那句话,如果镇守宜都的是一个得力的人,比如还是孟达或刘封,或者陈到、廖化,而不是什么樊友鼠辈,那情形可能就两样了。刘备诸葛亮太自私太短视了,把所有像样的将领都留在自己身边,关羽周围都是一帮没用的家伙,一旦有缓急,不是望风归降,就是仓皇逃窜。荆州的防务也处处是漏洞,让关羽独木支撑大厦,一旦有变,立刻不可收拾,回旋余地都没有。
就这样,一代英雄终落得悲惨结局,可叹“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只留下千年惆怅,供后人凭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