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旧金山11月14日电专访:中国在高性能计算领域崛起不应被视为威胁——访美国田纳西大学计算机学教授唐加拉
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排行榜主要编撰人之一、美国田纳西大学计算机学教授杰克·唐加拉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积极评价中国在高性能计算领域的技术实力。他还认为,中国在高性能计算领域的崛起不应被视为威胁,中国在高性能计算应用软件等方面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天河一号”的最新运算速度公布后,西方媒体对此出现不同解读,一些人将其视为对美国在超级计算机领域领先地位的“威胁”。唐加拉表示,他不认为这是一种“威胁”,因为高性能计算技术研发本身并非一场“竞赛”。
“我更多将其看做是美国正在失去高性能计算技术优势地位的一个迹象”,他说。
唐加拉说,科学家之所以致力于研发尖端计算和信息技术,目的是让计算科学能与实验科学保持相当的水准,用于推动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对一个国家来说,在制造业中更广泛地应用高性能计算机建模与仿真,对于创造就业,巩固制造业基础,甚至更有效地应对21世纪的全球性问题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他指出,中国正在快速发展自己的高性能计算能力。中国已经能够组装和部署世界上最大的超级计算机系统,同时还成功将可以有效使用这些系统的研究人员组织在一起。高性能计算技术将有助于中国更好地在全球舞台上参与竞争。
唐加拉说,“天河一号”内部的互联芯片由中国研究人员研发,具备“最先进”水平。互联芯片主要涉及处理器之间的信息流动,对于超级计算机的整体性能起到关键作用。
这位专家也特别指出,在高性能计算领域,中国的硬件已经跟上来了,但软件水平尚有差距,这是中国超级计算机研发面临的挑战。“就处理器技术而言,中国与美国相比还有差距。不过中国正在该领域展开研发,因此如果一两年时间内在处理器技术方面达到与美国同等水平,我不会感到惊讶,中国摆脱西方技术的日子可能不会太久”,唐加拉说。
他说,对于想利用高性能计算工具来实现大幅提高科研生产率等目标的科学家来说,他们无论从事哪个领域的研究都离不开软件基础设施。各国科学家为此需要通力合作,充分利用跨国配置的分布式资源来共同解决全球性问题,这对全球科学界都有好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