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胜利后美国支持打内战,结果壮大了人民解放军。
1945年12月,美国政府派遣马歇尔为总统特使来华,施行“调解国共军事冲突”,组成了马歇尔、张治中和周恩来组成的三人军事小组,但美国政府为马歇尔制定了一个三位一体的公式:“促使国共在华北停战--为国民党向东北运兵--实现由国民党统一中国”,本质上是从各方面加强美国势力、巩固国民党的统治地位和削弱共产党的地位和力量。达到外部将苏联从中国东北排挤出去,内部限制中共在华北、东北发展的“一箭双雕”功效,以便最终成立一位符合美国利益的中国政府。
蒋介石正是利用美国的棋局,表面上签订了“停战协定'”,发布了停战令,但私底下积极准备发动内战。至1946年6月,蒋介石已将国民党正规军总兵力(大约200万人)的80%调集到进攻解放区的前线,蒋介石布置就绪后,彻底撕毁停战协议,于7月发动了全国规模的内战。
马歇尔调解失败后,美国采取了公开“援蒋灭共”政策,以实现独霸中国的战略目标。到1946年12月,美国“驻华美军实力为11.3万人”。美国人出钱、出力武装国民党军队,自1945年12月到1947年1 月,在一年多的时间里,美国援助给蒋介石政府达50多亿美元,相当于美国政府抗战时期援助中国总额的5 倍,为国民党政府备足了发动内战的物质基础。美国还动用海空军直接运送国民党军队部署内战,从1945年9 月到1946年6 月,共将国民党部队14个军41个师,总共54万人运送到华北、华东、山东和东北的内战前线。
美国由中国军事冲突“调解”者转为内战的“帮凶”。蒋介石在内战中失败了,当了中共的“运输大队长”,美国现代化武器转而“武装”、壮大了中国人民解放军。
3,香港和台湾,看到了两种不同的结局。
中国是一个非常务实和负责任的国家,战争胜利后,中国必然要统一全国和彻底铲除殖民统治。但对待香港、台湾,有着清晰的战略思考。1946年毛泽东接见西方记者第一次公开谈到了香港问题:“我们现在不提出立即归还的要求……将来可按协商办法解决。” 1948年,毛泽东在同米高扬的谈话中再次谈到香港问题,“海岛上的事情就比较复杂,须要采取另一种较灵活的方式去解决,或者采用和平过渡的方式……。特别是香港,对我们发展海外关系、从事进出口贸易更为有利些。” 说明毛泽东的前瞻、睿智,战略思维广博深远。
1949年10月14日,人民解放军直抵香港北部边界,却勒马深圳河畔,严格执行对香港“维持现状”的决策。英国可算明智,认识到保持殖民统治不可能了,但决定利用这一良机,不顾美国阻扰,是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国家。良好的开端,便有了中英两国“1997年香港应该有一个平稳的交接”的共识,1997年香港平稳回归,解决了中英间历史遗留的复杂问题,成为实行“一国两制”的成功典范,保持了香港的民主、繁荣与发展,香港人满意,国际上称赞。
1949年4月,在解放军势如破竹攻势下,南京国民党政府仓皇南迁广州,但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仍留在南京。中方礼仪地对待他,并给予同中国共产党接触的机会,以寻求与与美国联系的外交空间。然而,意识形态的对立和强权政治的霸道,美国要求维持其在华的既得利益,承认国民党与美国签署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当然遭到中国共产党的坚决拒绝,那司徒雷登“只好挟起皮包走路”,再次丧失了中美间难得的一次“破冰”的历史机遇。
当时,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在给杜鲁门的信中承认:“中国内战不祥的结局超出美国政府控制的能力,这是不幸的事,却也是无可避免的。这种结局之所以终于发生,也并不是因为我们少做了某些事情。这是中国内部各种力量的产物,我国曾经设法去左右这些力量,但是没有效果”。美国不得不调整政策,放出了“美国无意保护台湾”的弃蒋信号。
中国海军严阵以待
毛泽东看透了美国绝不会甘心在中国的失败,就此“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会寻找机会,卷土重来。不出所料,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从其远东战略利益考虑,对台政策也发生逆转,杜鲁门总统于6月27日公然宣布“台湾未来地位尚未确定”,赤裸裸地命令第七舰队封锁台湾海峡,开始执行武力干预中国的国内战争,阻止我解放台湾。